1. 比亚迪开启“智驾平权”时代,高阶智驾车迎放量拐点
1.1 比亚迪发力2025年“智驾平权”
2024年高阶智驾渗透率落后于行业均值的比亚迪率先发力,推动“智驾平权”。2月10日,比亚迪在深圳总部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并在发布会上宣布公司将为全系车型配备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涵盖21款售价从6.98万元到24.98万元的车型。发布会上提出“智驾平权”理念,强调将高阶智能驾驶成为所有车型标准配置。在发布会之前,比亚迪在车企中整体智驾程度相对靠后,高阶智驾搭载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以主打“性价比”实现畅销的比亚迪今年开始将高阶智驾下沉至低价格带车型,有望推动全行业实现“智驾平权”。
1.2 高阶智驾下沉至低价格带车型,渗透入整车销量核心
2024年国内高速NOA及城市NOA搭载率为13.5%,高阶智驾仍存渗透率提升空间。国内L2及以上智驾渗透率不断提升,2024国内L2及以上智驾渗透率已达56%,但是仍以功能较为简单的ACC(自适应巡航控制)和LKA(车道保持辅助)上车为主,高阶智驾功能高速NOA及城市NOA功能上车搭载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1.3 “智驾平权”+“油电同智”,车企全方位发力打开智驾渗透空间
各车企智驾方案加速完善,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车企2025年开启“智驾平权”时代,高阶智驾车迎放量拐点。2025年2月,比亚迪召开智能化发布会, 发布会上提出“智驾平权”理念,强调将高阶智能驾驶成为所有车型标准配置。带动国内以长城、长安、吉利、奇瑞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车企纷纷宣布于2025年开始推进高阶智驾在全系列车型的渗透搭载;同时,合资车企也陆续宣布与国内智驾产业链厂商合作补齐智驾短板,降本加速追赶智驾渗透进程。
1.3.1自主品牌跟进“智驾平权”,高速NOA级别智驾向10w以下车型下探
算力、算法与数据三轮驱动吉利智驾发展提速。1)算力方面:吉利联合阶跃星辰、千里科技、星纪魅族等企业,成立了星睿智算中心2.0,算力资源超越了万卡级别,综合算力提升到了23.5EFLOPS,发布时位居中国车企第一。2)算法方面:吉利2023年发布星睿大模型,目前已率先与DeepSeek完成了深度融合。此外,吉利还与阶跃星辰联合开源了两款阶跃Step系列多模态大模型。在DeepSeek和阶跃多模态大模型的加持下,星睿垂类大模型具备了更强大的场景理解、决策优化和持续学习能力。3)数据方面:吉利具备L2级智驾能力的车辆已超750万辆,实际行驶数据累计百亿公里。同时,吉利自研的AI-Drive大模型具备强大的场景生成与规划能力,可以生成满足算法训练的的任意场景和数据,实现每小时生成“万公里级”的复杂驾驶工况。
1.3.2 合资车企与国内厂商合作补齐智驾短板,降本加速追赶进程
合作+降本双轮驱动,合资车企抢占智驾市场份额。技术路径上:多数合资品牌选择与国内实力较强、量产经验丰富的方案商合作,包括Momenta与华为,快速补齐智驾短板。丰田、日产选择与Momenta合作,本田、一汽奥迪则选择华为,大众则选择从中低阶开始合作的卓驭,将具备高速与城市NOA能力的车型布局在15万元级、25万元级。在市场定位上,合资车企智驾车型价格进一步下探到10-20万元区间,同时推进智驾标配化来抢占智驾市场份额。
2. 智能化加速普及,智驾产业链迎高速成长机遇
2.1 车载摄像头:量价齐升,国产厂商抢占市场份额
车载摄像头是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视觉传感器,通过实时捕捉环境图像数据,为车辆提供道路、障碍物、交通标志等关键信息,支撑车道保持、自动紧急制动(AEB)、自适应巡航(ACC)等功能。其核心作用包括:环境感知(识别车道线、行人、车辆)、决策辅助(为算法提供视觉输入)及安全冗余(与雷达互补提升可靠性)。根据功能与安装位置可分为四类:前视摄像头、环视摄像头、侧视/后视摄像头及舱内摄像头。随着智驾升级,摄像头正从“基础成像”向“高精度感知”演进,成为多模态融合方案中不可或缺的视觉中枢。
高级别智驾的实现需要摄像头数量提升,相较于L2级别ADAS辅助驾驶,高速NOA及城市NOA车型搭载摄像头数量翻倍。
全球智能驾驶逐步从L2级别辅助驾驶向接近L3级别的高阶智驾演进,单车对摄像头的搭载量将从3~8颗增加到8~12颗,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2024年1-6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NOA搭载舱外ADAS摄像头交付1028.38万颗,同比增长83.47%。其中,单车搭载ADAS摄像头颗数从去年同期的9.21颗提升至9.45颗,11V配置车型占比超过50%。
车载摄像头主要由镜头组(含光学镜片、滤光片)、CMOS图像传感器(CIS)、模组封装(支架、电路板)、ISP图像处理芯片及连接器等部件构成。根据2023年市场数据,成本占比大致为:CIS芯片(40%-50%)>模组封装(20%-30%)>镜头组(15%-20%)>ISP及其他电子元件(10%-15%)。
CIS技术发展方向:从技术演进的趋势来看,在主要领域的前端传感中,随着自动驾驶系统变得更加复杂,识别更远距离的需求预计会增加。这将带来更小的像素和更多的像素,但也需要实现汽车设备特有的HDR(高动态范围)以及LED闪烁抑制。
HDR、LFM 功能提升车载CIS价值量。1)动态范围HDR从120dB 提升至目前最高的150dB。车载摄像头要求能够达到与人眼一般的捕获能力,它需要应对高速移动的物体、穿越隧桥、夜间迎面大灯等许多极端亮度差的应用场景,对HDR性能要求极高。目前的市场上安森美的新品最高HDR可以达到150dB。预计后续会有更多厂商的CIS拥有150dB的HDR。2)LFM的功能不断完善带动CIS价值提升。LED 灯闪烁现象会导致车载摄像头捕捉到的交通标识、红绿灯信息不完整,严重影响 ADAS 系统的识别判断,因此车辆搭载具备 LFM(LED 闪烁抑制)功能的摄像头至关重要。LED闪烁抑制的原理是延长摄像头曝光时间,解决 LED 闪烁和拍摄频率不同的问题,捕捉更为全面的信息,除去车用安全隐患。如何在不牺牲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提供良好的LED闪烁抑制(LFM)功能是当前的难题。
2.1.1 国产CIS厂商市场份额逐步提升,5M/8M等高阶产品需求提升
CIS市场竞争格局:龙头安森美市场份额逐步下滑,豪威、思特威等国产厂商逐步崛起。据Yole统计,2022年汽车CIS市场,安森美市场份额为42%,豪威集团为27%,索尼约为14%。2023年,安森美半导体市场份额有所下滑,占总市场份额的33%以上,其次是中国的豪威集团和日本的索尼。索尼和三星价格颇具竞争力,利用其消费类生产能力,通过新的汽车产品扩大其产品组合。国产厂商思特威、格科微也加速成长。2024年韦尔车载CIS收入从 2023年45.47 亿元提升至 59.05亿元,同比增长29.85%。思特威2024年车载CIS收入同比增长79%至5.3亿元。
2.1.2 车载镜头及模组国内厂商性价比优势明显,高像素镜头加速迭代
车载镜头行业国内厂商优势显著,有望逐步提升市场份额。据潮电智库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车载镜头出货量的前十位分别为:舜宇光学(中国)、联创电子(中国)、特莱斯(中国)、欧菲光(中国)、世高光(韩国)、桑莱斯(中国)、弘景光电(中国)、日立(日本)、电产三协(日本)、与理光(日本)。舜宇光学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在出货量与技术能力等方面远超友商;联创电子、欧菲光等国内企业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超过了世高光、电产三协等日韩企业,打破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格局。2023年前十位厂商只占据了整个市场出货量的60%。
随着新能源汽车、高阶智驾与智能座舱的发展,全球车载摄像头稳步增长。据ICV Tank预测,2025年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将达到169.4亿美元,国内厂商成长空间广阔。
2.2 激光雷达:城市NOA核心传感器,量产降本渗透至更低价格带车型
激光雷达凭借高精度三维点云建模能力,成为高阶智能驾驶(支持城市NOA及以上智驾级别)的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具备精准测距与不受光线干扰的三维空间感知功能,弥补摄像头在逆光、雨雾等复杂环境中的感知局限,同时为毫米波雷达提供更丰富的物体轮廓信息,实现多模态冗余融合。在智驾系统中,激光雷达通过实时生成环境点云数据,支撑障碍物识别(如低矮障碍物、不规则物体)、高精度定位(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及路径规划(动态避障、复杂路口通行),尤其在无高精地图依赖的城区场景中,成为实现“真无图”导航的关键硬件。随着成本下探至千元级,激光雷达正加速向20万元以下车型渗透,推动高阶智驾功能规模化落地。
激光雷达产业链:车载激光雷达产业链较为复杂,且应用场景广泛,上游主要由激光器、探测器、信息处理器等零部件构成。中游为激光雷达的集成制造,主要有机械式、半固态、固态激光雷达几类。下游为应用,包含了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具身智能等应用。
2.3 高频高速连接器:高阶智驾拉升感知需求,高频高速连接器量价齐升
汽车高频高速连接器主要应用于车外感知以及车内的通讯娱乐,实现车内数据信号传输。在汽车自动驾驶以及汽车智能座舱升级等趋势下,汽车内部产生的数据信息量不断攀升,要实现汽车传感器收集的环境信息以及车内信息数据的无损传输,高频高速连接器必不可少。
汽车高频高速连接器主要分为四种:Fakra连接器、mini FAKRA连接器、HSD连接器和以太网连接器。不同的连接器由于其传输性能等的差异,在车内适用于不同的应用。FAKRA连接器和mini FAKRA连接器主要应用于汽车自动驾驶传感器数据传输,如ADAS摄像头等;HSD连接器主要应用于车内信息娱乐系统和汽车环视摄像头,如车内显示器、信息娱乐屏等;以太网连接器由于支持的带宽、传输速率最高,应用场景最广,现在主要应用于数据产生量传输速率要求较高的激光雷达中,未来随着车内显示屏分辨率提升、ADAS摄像头像素提升等,将会进一步渗透。
高阶自动驾驶传感器产生的数据量倍增,以太网连接器适配最高传输速率要求,将成为最终解决方案。一方面,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提升,ADAS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量将倍增,需要适配更高传输速率的连接器;另一方面,ADAS摄像头像素随高阶自动驾驶升级,热管理需求驱动ISP模块外移,大量未经处理的数据传输提出更高传输速率和带宽要求,以太网连接器为最终替代方案。在摄像头架构中,ISP图像信号处理器主要用于实现RAW格式数据的前处理,并转换为YCbCr等格式,还可完成图像缩放、自动曝光、自动白平衡、自动聚焦等多种工作。目前已经有很多图像传感器制造商在把 ISP 模块从摄像头模组中移除,来限制摄像头的功耗和热量产生。ISP外移趋势带来车载传感器传输数据量激增,将加速车载以太网在车内的应用,以太网连接器渗透率将加速提升。目前来讲,由于车载激光雷达相较于ADAS摄像头,采集的数据量更大,大部分都采用以太网连接器解决方案。
2.4 智驾芯片:算力需求提升,国产厂商加速崛起
智驾芯片是智能驾驶的“计算大脑” ,是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运行复杂算法的核心硬件底座。主要起到算力支撑(高速NOA需求集中在100TOPS区间,城市NOA集中在500-1000TOPS区间)与实时决策(毫秒级响应)作用,直接决定系统能否高效完成感知融合、路径规划与控制执行。据芝能智芯统计测算,2024年高速NOA的芯片算力主要集中在100Tops区间,占比43.76%;城市NOA对算力的需求更高,城市NOA的算力以500-1000Tops区间为主,占比44.58%。
智驾芯片算力升级是后续主要技术发展趋势。随着高速NOA和城市NOA的普及,芯片算力将向100Tops以上迁移, 远期规划中算力更高的芯片成为厂商竞争焦点,从2021年至2027年的产品布局看,智能驾驶芯片的算力升级路径清晰可见。2021-2023年,低算力芯片(如EyeQ4、J3)占据主流,服务于L2市场。2024年起,高算力芯片开始密集量产,例如英伟达Orin X、华为MDC610、地平线J5等,标志着行业向L2+和L3过渡。2025-2027年,Thor系列(2000Tops)将逐步上车量产,瞄准L4及以上场景。芯片厂商对市场需求的精准预判,短期内巩固100~200Tops区间的产品布局,中长期布局500Tops以上的高算力芯片,以抢占城市NOA和全场景自动驾驶的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