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欢迎来到“寒萧的车”之《BBA的新千年》专栏系列,本专栏着重介绍奔驰宝马和奥迪在2000年-2005年时推出的量产新车(含部分原型车和概念车)并深挖这些车型从开发到量产的全部过程。不仅如此,日后本专栏还会陆续剖析其他系列,如日系车专场,国产车专场,美系车专场等,以及源于电影电视剧游戏文化中的汽车等等。不过文章内容过多,创作十分不易且资料搜集整理也有困难,同时本人翻译水平有限,所以文章可能会有内容遗漏或错误,希望大家在评论区多多指正。
2.作为本期详谈的对象第四代宝马7系,我将从开发阶段(1996年-1999年-2000年)、量产前期阶段(2001年-2005年)、量产中期改款阶段(2005年-2008年)以及官方衍生车型和阿尔宾娜共四大角度去回顾宝马第四代7系长达12年的车系时光。
三、量产中期改款阶段(2005年-2008年)
1.虽然我们经常说E65是宝马绝不妥协的造车艺术的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期改款后的E65确实为大众审美做出让步了,但让的不多——在前期款上市后,由于反对声音过大(或许已经超过预期,不过此处仅为猜测),所以在不久后的2003年克里斯·班戈就带领团队开始设计E65的中期改款造型。中期改款车型首次亮相于2005年1月27日,后期款版本相较于之前版本主要修改了车头造型和尾灯,将原本下垂的灯组线条设计基本拉平(当然大灯后半段依旧有些下垂线条设计)以强调大灯的整体性(包括灯腔内部也进行了重新设计,看起来更具神采),同时修改了前保险杠的设计让整车看起来更平整更光滑,配合略微加大的进气格栅和修改了进气格栅的轮廓线的设计也让宝马重新统一了家族设计。同时尾部的造型也进行了针对式改进,在保留了“Bangle Butt”的设计元素同时,主要修改了尾灯设计:将原本类似单体灯式设计改为了“AB”灯设计,同时尾灯重新引入了宝马“L”型尾灯元素(当然E65的是倒置的L型,或许这也是为了区分3系5系和7系,点亮后是一条直线,详见图4)并且加入了一条细细的镀铬装饰条用以在视觉上加大尾灯的轮廓并重新设计了后保险杆造型。这样一来,原本厚重宽大的尾部造型就变得十分有层次感和精致感同时提升了整车的运动感,从视觉上抵消了原本因为突出的后备箱盖导致的突兀。
2.相较于外观的巨大变化,中期改款的E65内饰几乎没有变动:考虑到早期的iDrive系统和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灵敏度和功能完善度堪忧(在E65刚刚上市不久后,以北美市场为主的车主们就大量反映iDrive系统问题,宝马为此不得不大量召回2002-2003款E65/66,并且因为这件事的发生所以严重影响初代E65的销量,一时间库存E38车型供不应求。为平车主愤,宝马将原本保修期从4年或50,000英里延长至 6 年或100,000 英里保修,但英国版车型依旧延续之前的3年或无限英里保修)以及内饰掉色+木饰板纹理错误。所以内饰小改款主要是改善用料和提升做工以及修复改善iDrive系统(事实早在2003年宝马就为iDrive系统更换了DVD地图系统和增加主页/菜单按键和“Customisable”按键)。最终量产的中期改款E65内饰包括但不限于小幅修改的方向盘、小幅修改的空调面板、使用更高质量的油漆以改善内饰掉色问题、为iDrive系统增加更改电台/广播和跳过当前音乐的按键以及更亮的8.8寸中控屏。
3.经过中期改款后的E65/66无疑更符合宝马风格,同时修复了那些常人认为过于怪诞的造型,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E65几乎是完美的。对新外观,媒体autoevolution发表的文章《BMW 7 Series (E65/E66) 2005-2007》中评价道:“At the front, the double-curved line on the headlamps' bottoms was not as shocking as before. Instead, it was more like a slight, double-waved line. Another important upgrade was for the rear end, where there were changes on the taillights and the panel, making them look smoother.”【在车头,前大灯底部的双曲线没有以前那么令人震惊。相反,它更像是一条轻微的双波浪线。另一个重要的升级是尾部,尾灯和后备箱都有变化,看起来更光滑】。自2005年3月开始,后期款E65开始在全球陆续生产并上市,新车系最显著就是删除了汽油735系列、745系列以及使用柴油M57D30TÜ发动机的730d车型和柴油740d车型,增加了汽油动力740系列和750系列以及柴油动力745d车型(均写为2005款车型)。
4.新增加的汽油动力740和750系列车型采用全新的发动机,740系列使用N62B40发动机,该机型是之前735系列的N62B36发动机的排量增加版本,在保留双顶置凸轮轴、可变进气歧管和气缸90°夹角V8布局等特点的前提下(发动机基础架构不变),最显著的特征是排气量从之前的3600立方厘米提升至4000立方厘米(排量从3.6L提升至4.0L),缸径提升至87毫米(3.4英寸)、活塞行程提升至84.1毫米(3.3英寸)。同时因为排量的增加,所以输出功率扭矩都有一定提升,该机型在6300转/分时可以输出302匹马力,在3500转/分时可以输出扭矩390牛·米。该机型和之前的735系列发动机一样匹配ZF 6HP26 6AT变速箱并符合当时最新的欧VI排放标准。
5.后者750系列采用全新的N62B48发动机,该机型是N62系列发动机的4.8排量版本,同样的在基础架构和发动机制作材质不变的情况下,相较于之前745系列的N62B44发动机增加了排气量(从4398立方厘米提升至4799立方厘米),提升了缸径(从92毫米提升至93毫米)和活塞冲程(从82.7毫米提升至88.3毫米)。该机型共有三种不同的调教马力版本以适应不同的车型,其中750系列采用高功率版本:在6300转/分时输出362匹马力,在3400转/分时输出扭矩490牛·米,最后该机依旧匹配一台ZF 6HP26 6AT变速箱并符合当时最新的欧VI排放标准。
6.相较于汽油车型的简单删改,柴油动力车型改动明显复杂一些:自2005年开始,宝马为730d车型更换了一台经过改进的M57D30TÜ2柴油发动机,该机型在保留M57D30TÜ的全部架构(包括排气量、活塞行程、缸径、ECU等)前提下,对发动机进行细节改进,列如将发动机缸体和曲轴箱改用铝制材质、换装压电喷射器、改进燃烧室造型等。最终M57D30TÜ2被调教为三种不同的功率水平,730d使用中功率版本:在4000转/分时输出228匹马力,在2000-2750转/分时输出扭矩520牛·米,匹配一台ZF 6HP32 6AT变速箱并符合欧VI排放标准。不过由于M57D30TÜ2并没有改动核心架构(包括涡轮型号),所以后期款730d的排量依旧是3.0T L6。
7.自2005年开始到2008年停产,替代740d的745d共使用过两种发动机,2005年初期采用一台M67D44 4.4TT V8柴油发动机,简单来说该机型就是M67系列发动机的4.4L版本,相较于之前740d的4.0L版本提升了缸径(从84毫米提升至87毫米)和活塞行程(从88毫米提升至93毫米)以及排气量,并且使用了铝制缸体缸盖(4.0版本的缸体是铸铁)但基础架构不变。经过排量提升后,该机型在4000转/分时可以输出295匹马力,在1750-2500转/分时可以输出扭矩700牛·米。但到2006年后的车型将原有的M67D44更换为M67TÜD44发动机,该机型在原有的4.4L基础上加大了输出马力和扭矩,在3,800 转/分时可以输出325匹马力,在1,900-2,500转/分时可以输出扭矩750牛·米,除此之外均未变。上述两台发动机均匹配ZF 6HP32 6AT变速箱,均符合当时最新的欧VI排放标准。
8.相较于车型的删改精选这种大改动,后期款还在前期款的基础上增加了多项小功能等改进,包括但不限于:后轮距加宽了0.6英寸(1.524厘米)并重新调教了悬架的几何尺寸同时将动力驱动主动防侧倾稳定杆与持续可变EDC-C减震器结合在一起;在部分底盘件上使用铝制材质以提高防腐性和轻量化水平;具有紧急制动识别的自适应刹车灯(刹车力度越大,刹车灯越亮);全声控车载免提电话系统;简化iDrive系统界面并更换更高清的图标贴图;车机增加支持识别MP3格式光盘功能;在iDrive旋钮上增加皮革装饰;推出官方改装套件(前期款车主可以自行购买,将自己的前期款无损升级为后期款);将原有的自适应巡航升级为第二代(ACC II)等。对于这些改变,新浪汽车发表于2005年1月28日的文章《独家详细解析2006款宝马新7系(组图)》中评价道:“当2006款新7系上市时,将会重新定义豪华车的标准,使豪华车不但拥有出色的舒适性和豪华的各种装备,更具有出色的运动性”。
9.后期款改了那么多那么驾驶乐趣还在吗?答案是肯定在,宝马的内核并没有因为外观的改动而改动,相反后期款要比前期款表现更优秀——台湾媒体u-car发表于2005年4月24日的文章《頂級,就是無可挑剔》中给了十分中肯的评价。概括来看就是后期款E65/66得益于动态驾驶系统(除了原有的空气悬挂外,后期款还增加了包括Adaptive Drive 的电子辅助系统和Dynamic Drive 主动式电子防倾杆系统等)的加持,在转弯时几乎没有侧倾表现,同时转向平稳指向精确,即使是进行接近200km/h时速的弯道测试,车身依旧灵活不失控(文中作者甚至开玩笑到只有台湾的山区地形才能测试出E66的极限过弯水平)。而在常规高速巡航时,得益于空气动力学和隔音效果出色,车内几乎没有任何噪音,只有速度超过160km/h时,车内才会传入些许明显的风噪声,这样的隔音水平用文中作者的话形容就是“靜肅性有了跳躍性的提升”。对于E66的驾乘表现,文中夸赞并总结道:“精確的轉向、中性的過彎,是 BMW 精密的底盤工程所產生的完美結果,讓 7 系列在彎道中極為靈巧。而因為 Adaptive Drive 系統的幫忙,即便比經驗值還要高出 50%的速度,750Li 在彎道中,依舊沈穩舒適,難以探求過彎極險所在。”
10.到2005年年底,宝马发布了基于FLIR公司的红外热像仪系统打造的BMW Night Vision 红外夜视系统,E65是率先搭载的车型之一。该系统研发始于2002年,由宝马工程师Russ帮助并领导团队进行设计工作,在立项时,宝马就将检测行人和动物的活体作为第一目标,最终开发出来的红外夜视系统由一套红外相机(E65安装在左前保险杠上)外加一套控制单元组成。在实际使用中,当车速低于80公里/小时时,红外可以探测前方36°夹角范围内300米的带热量的物体,若速度变快时,这一数值将变成前方夹角24°范围内300米的物体,同时该红外摄像头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向平行最大转动6°以配合转弯操作(系统会自动监测车轮运动方向)。
11.为了防止冬季结冰或日常灰尘影响红外效果,工程师们还在摄像头系统中内置了一个加热器和相机清洁器喷嘴来除霜除冰除尘(布置在摄像头保护罩里面),当系统检测到周围环境在15分钟内均为-30度时、汽车时速达到100km/h时、车窗自身温度低于4度时或车窗温度低于6度并持续降温时(满足一样条件即可),加热器都会自动启动并能融掉最大2毫米厚的冰层(相机清洁器喷嘴也可以一起启动)。当被问到后续发展计划时,工程师Russ毫不迟疑的回答道:“Improvement for the future lies in increasing the image quality.”【未来的改善在于改善图像质量】。
12.之所以宝马在开发时BMW Night Vision 选择FIR技术(远红外系统技术)而非NIR技术(近红外系统技术),是因为宝马工程师认为FIR技术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持续检测物体并且FIR技术对光线干扰不敏感(在实际驾驶中,哪怕金属路标路牌都有可能反光产生光线干扰,更不用提己方车灯和对向车灯或路灯等光源),而实际生产过程中使用FIR技术也可以尽量减少部件组成和降低故障率。当然NIR技术也并非鸡肋,该技术可以生成十分清晰的图像,这一点是FIR技术无法比拟的,但NIR所生成图像需要系统进行处理,这无形当中降低了探测范围,所以实际产品力是未知数。
13.自2005年秋季开始一直到2006年夏季,后期款7系的交付量相较于2006年上半年提高了26%,这一提高使得宝马看到了E65产品的潜力,于是宝马决定同年秋季在欧洲地区为E65推出“Exclusive Edition”套件(也可能为北美提供过,但我并没有搜到有关消息)。该套件相较于原版E65车型外观增加了Carbon Black(炭黑色)和Stratus Grey(云层灰)两种新颜色,内饰新增加Ecru(米色)和Gold Brown(金棕色)两种真皮颜色。得益于新颜色可以自由搭配,所以总共可以搭配出四种专属配色方案同时提供一种全新的19英寸轻合金轮毂(该轮毂可以单独购买并非捆绑销售,前轮毂为 9J x 19,后轮毂为 10J x 19, 轮胎尺寸前245/45 R19后275/40 R19),这无疑将E65的独特魅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14.选装套件不仅可以提供专属颜色,还可以提供更高级的外饰内饰用料:两种新车漆的颜色亮度得到了提升,从任何角度看漆面都能与光线发生折射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而新内饰颜色首次采用美利奴天然厚牛皮包覆,这些皮质未经过任何表面处理(例如应用颜色层或任何类型的人造纹理),仅经过鞣制工艺,所以这些皮质在加工前就必须使用最高质量的原材料。毫不夸张的说,只有最完美、未触及表面的皮质才能满足生产要求。这些高品质美利奴皮革使用到汽车中能给人一种非常自然且特别独特的氛围,并且如果是760车系选择该套件,还会增加全车Alcantara材质的内饰顶棚,进一步彰显独特豪华感。除此之外,该套件在内饰件上还提供双色方向盘、丝绒脚垫配有与所选内饰颜色相同的皮革滚边以及新增加的piano black(钢琴黑)或dark ash wood trim(深灰色木饰面)饰板以及无烟煤黑色顶棚(760系列以外车型用,非Alcantara材质),其整体细节用料要比普通E65车型高许多。
15.虽然该套件相较于普通车型用料档次提升了很多,但价格却不是很贵(此处特指德国售价,欧洲其他国家价格未知):在车价的基础上加价7100 欧元到 10420 欧元之间即可(含增值税)。而具体价格还需要取决于车型版本和选装型号本身,例如购买一台730d车型,如果购买者已经决定购买“标准型号”金属漆外加19 英寸车轮(含轮胎)和全皮革内饰,则只需支付 1500 欧元的选装价来选装(含增值税)Carbon Black(炭黑色)或Stratus Grey(云层灰)车漆。值得一提的是,该套件并非限量提供且价格确实划算,所以该套件可以说对所有的E65购车者来看都有一个巨大的吸引力,但具体到这个套件提供选装了多长时间或者是有多少台E65搭载了该套件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一点倒是可以笼统的引用媒体autoblog发表于2006年7月15日的文章《BMW expands 7 Series with Exclusive Editions》中评价:“.....so it should find its way onto a fair number of cars.”【....因此他应该能在相当数量的汽车上找到踪影】。
16.为了进一步拉低E66的起售价和提高性价比,宝马于2007年6月向中国市场推出了一款名为“730Li减配版”的车型(写作2007款)。该车型虽然名为减配版,但与标准版730Li相比并未在车身尺寸、发动机变速箱配置和安全配置上进行减配,而是针对一些使用频率不高的舒适配置进行减配处理,其中包括:电吸门、车载冰箱、后排显示屏、侧窗遮阳帘、座椅通风、智能导航系统、电视接收系统、DVD影音系统。相较于标准版730Li车型,在进行减配后售价降低了10.6万元达到了88.80万元,这也让E66也成为了当时中国市场上BBA的D级车中第一个起售价低于90万的车型。不得不说该车型对宝马打破当时的“三足鼎立”局面和拉动潜在消费者有着很好的帮助,同时也能让宝马进一步占据市场份额、提高整体销量。
17.到了E65车系生命末期的2008年8月15日,宝马还专门为中国市场投放了一款名为“730Li经典版”的车型(写作2008款),起售价94.60万,同月,宝马又为中国市场投放了一款售价更低的“730Li领先型”车型(写作2008款),起售价86.80万,同时该车型也是宝马在中国市场投放的最后一款车型。与标准版730Li车型相比,730Li经典版的发动机变速箱配置、车身尺寸、安全配置一致,但相较于前者减少了后风挡遮阳帘、后排侧窗遮阳帘、后排液晶显示屏、前排座椅通风和车载冰箱配置(不过实拍图中后排显示器并未被去掉,个人猜测或许被减掉的配置都可以选装,此处有待考证)。官方网站bmwgroup在发表于2008年8月15日的文章《BMW 730Li经典版上市》中宣传道:“这是继目前销售的BMW 730Li典雅型、BMW 730Li、BMW 740Li、BMW 750Li及顶级车型BMW 760Li之后的一款全新车型,为各界精英和成功人士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
18.而“730Li领先型”车型就比较特殊,在发动机变速箱配置和安全配置不变的情况下,对比标准版车型他车长更短(5169毫米,标准版5179毫米)、宽度不变但高度更高(1492毫米,标准版1484毫米)、轴距更长(3130毫米,标准版3128毫米)、后轮距更窄(1582毫米,标准版1596毫米)、整备质量更低(1895kg,标准版1910kg)、最高车速更低(237km/h,标准版244km/h)、官方零百数据更低(8.3s,标准版7.9s)并减少了(相较于标准版730Li车型)可变悬架功能、后排显示器、前排座椅通风和车载冰箱功能。同时这也是宝马7系在当时中国市场有史以来最低价格的车型,甚至要比之前的减配版车型还要低2万元。
PS:我并没有找到“730Li领先型”车型的实车图.....
19.时间回到2008年7月8日的莫斯科红场,代号F01/02的全新一代宝马7系全球首次亮相,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等同于宣告了E65/66车型的生命周期进入尾声。作为宝马有史以来设计最大胆、研发历程最波折、产品力最不被看好(此处特指前期款车型)的宝马7系,虽然在初期时故障频发以及品控较差且诸多新设计看起来比较反人类,但依旧在8年的销售历史中卖出48万辆之多,在这其中中国市场的购买力崛起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代7系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宝马1993年的广告台词“这是一台比奔驰更高档的汽车”,并且“以大为美”的设计也非常契合传统中国审美并打破了“开宝马坐奔驰”这一刻板印象,从此“大”这个形容词不再是奥迪奔驰的专属,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大宝马”的形象也油然而生。 至于E65/66的外观争议,我认为在今天的我们无需做任何评价,毕竟时隔25年后我们依旧能看到该车由内而外发出的强大气场,这就足够证明设计的成功了。
下表格是E65/66后期款(2005-2008)全部车型动力总成统计:
汽油车型
PS:经过考证,补充上篇遗漏车型(汽油动力):
柴油动力
PS:经过考证,补充上篇遗漏车型(柴油动力):
氢能源动力
四、官方衍生车型和阿尔宾娜
在普通长轴短轴车型销售的同时,除了非官方的民间改造版本外,也有一些基于该系车打造的衍生车型以及宝马认可的官方改装车型,并且他们的底盘代号不同,所以单独罗列到第四部分浅谈:
1.High security 7 Series (E67)
(1)时间回到2003年9月,为了抢占官方制造高端防弹D级车的市场,在2003年日内瓦车展上,宝马首次向观众展出了基于长轴距760Li打造的防弹系列7系并命名为BMW 760Li High Security(直译过来就是宝马760Li高安全性版),同时还为防弹版车型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底盘代号:E67,同年9月,宝马又发布了基于长轴距745Li车型打造的745Li high security。防弹车型与普通车型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带有聚碳酸酯层的多层层压玻璃以及用装甲钢制成的双层车身结构。前者采用的聚碳酸酯层可以保护乘客免受车内玻璃碎片的伤害,而后者在表层装甲钢车身加持的同时还在内部又添加了特殊的纤维增强材料作为内衬以作为对抗特殊穿甲弹药的额外防护措施,得益于这样的内衬设计,即使是车身被攻击,也能防止碎片和二次投射物进入乘客舱。之所以要强调“官方制造”,是因为宝马的工人在制造E67的初始就以高精度高标准的方式将防弹内衬固定于车身之内,这样一来即使是最小的间隙和重叠部分也能得到有效保护,这是以普通车型进行后期非官方改装的防弹车无法比拟的。
(2)为了保证E67符合B6/B7级防弹标准以及符合德国联邦犯罪调查局对德国政府使用的安全车辆的要求,E67不仅对常规的车身、车窗等部分进行加强处理,还对诸如钣金接缝、车身线束、车门铰链等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进行特别处理并增加了多种被动防御措施,如可以拆卸的前风挡(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将前挡风从车身上拆下并向外推出)、可选装的特殊车窗升降器(可使某个或某几个或全部车窗以部分下降的方式下降约210毫米)、米其林PAX系统支撑环防爆轮胎(在爆胎的情况下允许驾驶员继续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驾驶汽车再行驶约50公里)、远程启动系统、灭火系统、空气过滤装置(可以过滤车外有毒或其他化学气体)等。这样以来,E67就可以抵抗具有穿甲功能的7.62x54R API 口径子弹、简易爆炸物甚至是炸药和手榴弹等攻击物的袭击(这也是宝马在当时有史以来防护水平最高的官方制造防弹车),在经过来自德国官方的实验以及实弹测试后,E67被官方鉴定为车辆不需要任何改进或修改,这无疑证明了宝马防弹车型的安全理念完善和先进性。
(3)防弹车虽然主要的用途是防弹,但宝马并未忽视E67的操控水平和豪华水平,不过相较于普通的7系车型E67的重量增加了1吨左右,这不得不让宝马工程师优化E67的悬挂部分和在原有的发动机变速箱基础上进行重新调教。经过优化后的防弹版760Li车型的加速水平已和普通760Li车型无异,并且为了保证操控水准,宝马还在纽博格林赛道上对所有防弹车型进行测试,唯一有别的是,相较于普通车型,防弹版车型的极速下降至210km/h,平心而论这也是可以接受的,并不算性能下降。而在豪华方面防弹车型也并不弱,首先防弹车型仅提供长轴距版本,后排空间的优势是无需多言的,其次还能根据要求选装电动调节后排座椅,除此之外还有后排独立带分区功能的空调以及车载冰箱和其他760Li都装配的舒适配置。最重要的是,防弹车型并没有因为防弹组件的增加导致车内空间局促,列如防弹版的车门和普通车型的车门长宽高以及厚度大小是一致的,甚至是开门角度和门框尺寸都一致。
(4)如果购买宝马官方防弹车型,宝马还承诺为车主和车主的司机(如果有的话)提供一套培训课程,以学习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操控汽车。并且所有的宝马防弹车型均支持宝马7年之内回购政策——在新车交付的7年之内,都可以交给宝马进行回购,这些被回购的防弹车会先送回丁格芬工厂进行全面的检查检修,合格后会被宝马当做二手车交付给其他客户(当然,无论是新车还是二手车,宝马都承诺不会将防弹车型交付给“错误”的人群)。最后,什么群体会花大价格购买一台集防护、操控、豪华于一体的宝马7系呢?对此宝马官方网站bmwgroup是这样定位的(原文太长粘贴在下面):主要是欧美地区、东欧地区、中东地区的国家政府人员、政界代表和高级企业家。毕竟只有这样的群体才会购买一台乍一看与普通车型无异的宝马防弹车。
原文:
Primarily, therefore, they are used to protec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state and government as well as high-ranking industrialists, mainly in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in the West, in the Middle East, and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因此,他们主要用于保护国家和政府代表以及高级企业家,主要在西方,中东,前苏联的工业化国家】
2.Hydrogen 7 (E68)
(1)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可量产的液氢动力汽车,2006年9月12日宝马宣布将基于760Li车型量产100台双模氢动力7系车型,这些车将被投放至北美地区、欧洲地区和亚洲地区(其中25辆提供给美国市场),同时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底盘代号:E68。同年11月22日的柏林宝马正式亮相了氢能源7系,这是继2000年5月亮相的基于宝马7系E38打造的750hL车型后又一个液氢宝马,这无疑证明了宝马坚定的开发双模液氢汽油汽车的决心,并且宝马还承诺这只是一个开始,列如宝马的工程师们正在努力降低燃料箱内的压力,以限制液氢沸腾的速度以及研究新材料,以制造更轻、体积更小的燃料箱等用来更好的为氢能源7系减重提高轻量化、舒适型、实用性(尽管此时的氢能源7系实际水平和其他友商新能源产品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的)。而这一切最终的目标,是宝马工程师希望开发出一款能够提供与任何汽油内燃机车辆相当的加速和动力的发动机,即从现有的氢能源发动机中每升液氢提供32千瓦的功率提高至每升95千瓦的功率并直接在纯氢罐中进行低温喷射的双模发动机。
(2)E68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原有N73B60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套氢气进气管、一套碳纤维隔音板)(发动机基础架构并未改动)使其成为液氢汽油两用的二价发动机(Bivalent engine)和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储氢罐(汽油油箱容积74升,液氢储氢罐170升)。在使用氢能源模式时续航里程可以达到200km左右(每百公里液氢耗50升),在使用汽油动力模式时续航里程可以达到500km左右(每百公里油耗13.9升),两种动力合计续航超过700km,已经具备了实际使用性(尽管如此,依旧有人指出氢能源7系的推出是一种“漂绿”行为)。值得一提的是,E68在任意一种模式燃料消耗殆尽后都可以自动切换至另一种动力方式(当然也可以使用方向盘上的独立按键进行手动切换)。不过在经过改进后,由于氢能源输出功率不高,所以为了配合氢能源,使动力切换时丝滑不突兀,工程师将该机型最大输出马力调整为260匹,在4300转时输出扭矩390牛·米,零百加速时长也降低至9.5秒。考虑到该机型并非专为氢能源开发打造,所以这种“缩水”是可以理解的。
(3)为了保证布置在后备箱里的巨大储氢罐不会发生危险和更好的储存液氢以及平衡增加的重量问题(氢能源7系整备质量比760Li重约250公斤,达到了2.3吨),宝马的工程师开发了一种名为CFP钢制车身结构的技术并应用于左右纵梁结构,该技术将碳纤维加固的塑料部件(CFP)和钢制车身结构相连接,使车身壳体达到更高的强度和硬度,确保了更高的碰撞强度水平和安全性但重量却并没有增加很多。考虑到液氢是一种特殊的物质需要低温保存(最热时为 -253 °C),所以储氢罐被设计成双层绝缘罐并且内部始终为高真空状态(分为外层和隔热层),同时隔热层的隔热效果优异,宝马宣称30.48厘米的隔热层就相当于17米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壁,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用宝马氢能7系的储氢罐存放刚煮沸的咖啡,那么80天后才能达到可适宜饮用的温度。当不使用燃料时,氢气罐就开始升温,氢气开始蒸发,一旦水箱的内部压力达到 87psi(在大约17小时未使用的情况下),水箱将安全地排出内部压力,到10-12 天后,罐中的液氢会完全流失。
(4)除了动力方面,氢能源7系还有一个与其他7系最不一样的地方:从始至终,这些汽车都出于宣传环保和新技术等目的仅提供给社会的精英人士们(列如政界人士、媒体人士和娱乐圈知名艺人等),用宝马发言人Andreas Klugescheid的话说就是:“We will identify people we want to see in those cars because we think they would be ideal ambassors for”【我们将确定我们想在这台车上看到的人,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将是氢燃料的理想代言人】。除此之外宝马还对汽车的使用方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列如被选中的车主可能会被收取每个月的汽车使用费用,同时还得生活在一个有合理数量的氢燃料加油站地区。最终,获得过2007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德国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克先生和时任西科司特汽车租赁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的奥地利籍埃里希·西克特先生等人成为了氢能源7系的车主之一。
(5)媒体archive发表于2006年11月13日的文章《Road Testing BMW's Hydrogen 7》是比较详细介绍氢能源7系驾乘体验的文章之一,概括来讲在文中试驾团队们不仅一次强调氢能源7系和普通燃油7系相比其操控水平几乎不差并且实际体验极佳,列如在柏林郊区的高速公路上以 110 英里/小时的速度行驶时并没有感受到动力不足、在需要深踩油门时汽车依旧能在10 秒的时间内带着两名成年乘客从零加速到 62.5 英里/小时(100.584km/h)(尽管此时会发出柴油机一样的高亢的呜呜声)、在高速巡航时切换动力并没有出现动力中断情况(仅仅是后座后面的储氢罐发出轻微的“咔塔”一声)等。最终,文中是这样评价操控的:“In total, the liquid hydrogen tank, heat exchangers and other components add an extra 550 pounds to the car's weight -- and you feel the extra load. However, performance was not drastically different than the 7 Series BMW.”【总体来说,液氢罐、热交换器和其他部件让汽车重量增加了550磅,你会感受到额外的重量。但性能却与宝马7系没有太大差别】
(6)作为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氢能源7系一样登陆了中国只是时间略晚,2007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宝马首次面向中国大陆地区展出了一台氢能源7系,同年6月19日至7月8日,氢能源7系还出现在北京进行展示,并在金港汽车公园内开起“驾驭未来”巡回展出活动,除了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展厅,还与林德公司共同合作搭建了加氢站,所有参观者将在那里见证加注液态氢的全过程。此外还将陆续在广州、香港地区推出相关活动。与海外版不同的是,面向中国的氢能源7系在车身上贴了写着“Clean Energy 氢能驱动”字样的蓝色贴纸,这在外观上就凸显了与普通7系的不同。除此之外,整车浅蓝色的车漆、更高的引擎盖、悬挂欧洲牌照、位于右侧C柱上的圆形加氢口、翼子板上的Hydrogen标和尾标Hydrogen 7都能让人在车流中一眼认出氢能源7系。爱卡汽车发表于2007年6月29日的文章《豪华车也环保 爱卡体验宝马氢能7系轿车》评价到:“氢能7系的面世为汽车发展带来的新的发展方向,随着氢气再生和运输方式的发展,氢能汽车将有很大的发展和使用空间,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倡的绿色奥运和环保奥运,为氢能车在北京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基础建设的发展,氢动力车一定会和普通的动力车一样发展广阔。”
(8)尽管氢能源7系的理念看起来很美好,但该车在最初开发时并没有考虑太多的经济性问题(因为液氢很贵,同时汽车建造时成本也很高)且太过于依赖基础建设。尽管宝马多次呼吁加油站也应该建造加氢设备和使用带有液氢罐的卡车进行便携加注服务,但截至2006年11月,全球只有五个加油站支持宝马的加氢技术,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这款车的使用障碍。在社会方面,以BBC记者Jorn Madslien为主的人们也开始质疑氢能源7系实际是否能减排是否能在根本上提高环保性。对于上述的阻碍和质疑,宝马官方对此表示这些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最终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宝马清洁能源战略在这之中将致力于实现个体机动性脱离对矿物燃料的依赖。对大的方向来说,氢能源7系(包括后续氢能源车型)十分科幻,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汽车能源领域,这对于整个汽车行业的贡献是非同小可的,不夸张的说,氢能源7系是人类汽车行业的一个里程碑。
3.Alpina B7 (E65)
(1)为了满足追求对D级车极致运动的小众群体的需求,在2003年3月的日内瓦车展上,由位于德国巴伐利亚的汽车制造公司Alpina Burkard Bovensiepen GmbH & Co. KG(以下简称阿尔宾娜)制造的Alpina B7(以下简称B7)以概念车的身份首次亮相(虽然该车的造型已经很接近量产状态了),概念车发动机调教马力较小,可以输出470匹马力和输出扭矩650牛·米。同年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上,阿尔宾娜正式发布B7的量产版本,该车整体基于长轴或标轴的745系列车型打造,搭载了一台由阿尔宾娜制造的Alpina H1 4.4T V8发动机匹配带有Switch Tronic功能的ZF 6HP26 6AT变速箱。同时阿尔宾娜的设计师还为B7设计了一套独有的空气动力学套件和外观装饰,其中包括增加前唇、一套全新的保险杠帷幔、增加后扰流板、一套更大尺寸的21寸多幅轮毂、定制天蝎双排气、Alpina样式的细条纹车贴等。在空气动力学套件的加持下,由宝马风洞实验室测试,发现B7的风阻系数仅有0.31Cd。
(2)所谓阿尔宾娜H1发动机,是在宝马N62B44发动机的架构上进行大幅度强化而来:在保留了Valvetronic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基础上,使用阿尔宾娜特制缸体、锻造曲轴和高强度Mahle活塞以及阿尔宾娜ECU,同时增加了ASA机械增压器使其变成一台4.4T发动机(这也是机械增压发动机首次出现在阿尔宾娜上),并将发动机红线提高至6200转。经过上述改进后,该机在5500转时可以输出493匹马力,在3500转时输出扭矩700牛·米,匹配一台经过强化一二档、换装全新的变矩器、重新编程变速箱程序和并带有Switch Tronic功能的6AT变速箱使得B7可以轻轻松松达到限速300km/h的时速阈值(在Auto Motor und Sport举行的高速测试活动中,B7创下了311km/h的记录,后来的某次活动中,一位阿尔宾娜的客户驾驶B7创下了325km/h的极速记录),零百时间仅有4.9秒。之所以选择V8而不是V12发动机,阿尔宾娜的工程师认为V8的重量更轻(比V12发动机轻了约150公斤),更容易打造理想的 50:50 重量平衡,同时该发动机仅有三分之一的零件来自宝马原厂,其他三分之一来自宝马的供应商,余下的三分之一来自阿尔宾娜自己。
(3)不仅外观动力做得十分独特,B7的内饰也充满阿尔宾娜的独特味道:首先大体上原车的座椅被替换为阿尔宾娜设计的运动造型座椅、原车方向盘被替换为手工缝制的Lavalina 皮革制成的阿尔宾娜三幅方向盘(背面集成Switch-Tronic 换档按钮功能并符合人体工程学)、原车饰板被替换为更豪华的curled maple木材。其次细节上原车仪表盘被更换为带有蓝色背景色加红色指针造型的圆盘型仪表(该蓝色被称为Alpina blue)、增加了阿尔宾娜设计的脚垫以及带有阿尔宾娜字样的门槛饰条和镀银材质的产品铭牌。不得不说,这种大幅度改进让E65原有偏豪华的内饰也拥有了充足的运动感,同时这种质感对E65的提升是十分成功的。
(4)前期款B7与普通E65一样于2005年停产,随后在2005年10月的东京车展上,阿尔宾娜推出了基于E65后期款750系列车型打造的阿尔宾娜B7。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750系列更换了新的发动机,但B7却没有,后期款B7的发动机无论是马力调教,整体架构、材质做工等都和前期款没有区别,只有最大扭矩提升至766牛·米。一年后的2006年2月在加拿大车展上,阿尔宾娜宣布向北美市场投放B7车型,首发版本为标轴B7车型(长轴版后续投放,此处有待考证)并限量200台。但因为宝马总部和宝马北美分部的沟通问题,实际B7登陆北美地区要等到2006年年底(投放后写作2007款车型)。相较于欧洲版B7车型,北美车型换装了针对北美地区用车习惯进行改进的H1/1型发动机,但输出马力扭矩等均不变。
(5)媒体caranddriver在文章《2007 BMW Alpina B7》中是这样评价B7的:“BMW doesn't make an M version of the 7-series, but if it did, such a car would probably look at lot like the Alpina B7. ”【宝马没有生产M版7系,但如果生产了,看起来可能会像阿尔宾娜B7】。阿尔宾娜B7看起来像是没出现的M7这句话并不夸张,虽然彼时阿尔宾娜还不属于宝马集团,但B7大部分工序确确实实是在丁格芬工厂生产的。车身工序包括油漆工艺、玻璃加工组装、线束装配、音响系统组装、Alpina ECU软件上传和安全气囊系统,发动机部分宝马则负责制造和组装以及装配上车(那些阿尔宾娜的独特部件直接送到斯太尔工厂即可),而阿尔宾娜只负责最终的组装和调试。即便如此,阿尔宾娜的年产能也依旧很低,大约只有1000台左右(2006年数据),所以即使B7从2003年生产到2008年,但依旧弥足珍贵。
(6)阿尔宾娜从始至终都将奔驰甚至是AMG视为自己真正的对标品牌,在媒体caranddriver的测试中,B7的实际加速水平仅比双涡轮增压的S600(W221)慢0.2秒,并且这样的实际加速水平很可能要比同样搭载V8发动机的S63 AMG还要快。不过与AMG不同的是,阿尔宾娜似乎对豪华不太感兴趣,这一点无论是与760系列相同的刹车盘(前盘 373.9 毫米,后盘370.1 毫米)以及浮动卡钳还是拥有更大低扭的发动机或是Sachs减震器和Eibach簧上都有体现(唯一的豪华取向配置大概就是那个有20向调节的前排座椅了),再加上宝马独有的操控水平,B7是真正能挑战同级别AMG的选手,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样的轻松突破300km/h的极致V8车型,价格也是天价——2007年北美起售价115695美元,这个售价比750i车型贵4万美元(但要比760Li车型便宜6400美元)并且让人感到可惜的是,该车并没有引入国内。
五、附加内容
1.E65全部配色方案翻译(欢迎补充)
PS:原始信息来自媒体bmwfans,本人仅做翻译
(1)内饰真皮
零件号1:黑色(提供时间:2000年9月-2008年9月)
零件号2:玄武岩色(提供时间:2000年9月-2008年9月)
零件号3:深米色(提供时间:2000年9月-2008年9月)
零件号4:未知颜色(提供时间:未知)
(2)木饰面板
零件号S4AHA:美国胡桃木(提供时间:2004年9月-2008年9月)
零件号S437A:浅灰色高光泽纹理木(提供时间:2000年9月-2008年9月)
零件号S438A:深灰色高光泽纹理木(提供时间:2000年9月-2008年9月)
零件号P330A:北美红杉木(提供时间:2004年9月-2008年9月,运动套件专属)
零件号未知:带图案镶嵌的胡桃木(提供时间:未知)
(3)内饰面料(看起来像是再造面料或织物)
零件号H5AT:炭疽石色(提供时间:2000年9月-2008年9月)
零件号H5FA:法兰灰色法兰绒格纹(提供时间:2000年9月-2008年9月)
零件号H5KB:未知颜色(提供时间:未知)
(4)内饰皮革
零件号U6GN:未知颜色(提供时间:未知)
零件号U6NB/零件号U6NG:自然棕(提供时间:2000年9月-2008年9月)
零件号U6GE:奶油米色(提供时间:2000年9月-2008年9月)
零件号U6MC:盐湖蓝(提供时间:2004年9月-2008年9月)
(PS:该颜色英文Lavablau,此处希望寻求更好更准确的翻译)
零件号V7MC:盐湖蓝(提供时间:2000年9月-2007年9月)
(PS:英文名同上,实际效果相似,但适配不同的颜色方案)
零件号U7BA/零件号U7BT:未知颜色(提供时间:未知)
零件号U7SW/零件号V7SW:黑色(提供时间:未知)
零件号U7FA/零件号V7FA:法兰灰(提供时间:未知)
零件号U7NB/零件号V7NB:自然棕(提供时间:未知)
零件号U7GE/零件号V7GE:未知颜色(提供时间:未知)
零件号U6SW:未知颜色(提供时间:未知)
零件号U6FA:未知颜色(提供时间:未知)
零件号U6BA:未知颜色(提供颜色:未知)
2.BBA所有新千年D级车的往期回顾
(1)奔驰S级(W221)
(2)奥迪A8(D3)
(3)宝马7系(E65/66)(1996-2008)
第四代7系的下篇即本篇(2005-2008)
..至此本篇所有内容完结..
注:本文文字篇幅大量参考wiki百科以及各大汽车网站,图片则主要来自于Google与百度图片和汽车网站图库,内容侵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