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了个车,车内那股冬日的暖意还没散去。坐在挡风玻璃后头,我发现车很粘脚底,油门踩几次,跟踩在棉花上一样轻。不知道是不是心里作用,但那股轻盈感,直让我想起小时候玩弹弓的感觉——弹弓比起真弓,其实更像拉弓的那一瞬嗖的一声,但弹弓的弹性还不够错,倒是这车的悬挂,提供了一种特别柔软的支持感。
我翻了翻笔记,发现在武汉优信的这个设置,跟我印象中的二手车市场差别挺大。估算,这个卖场占地大概在14万平方米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就像个车轮上的仓库大厦,不同于以往那种零散、小型的二手车贩子摊子,这次是集维修、仓储、交易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听问别人,传统二手车铺子控制在几百到一千平米,这块地大得可怕,动不动就是几千辆车的空间。你要不是厂家直营,想要自己自己组盘,成本很难把控。优信的做法就是把存变控;他们自营全盘源头车源,不依赖外面出库的多少。
但你别以为这样就能省事。货源充足倒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调度。你看到那堆车,实际上就是一堆存货,怎么让它们自动轮转,天天卖出去?这就涉及到供应链的博弈。优信拥有自己的仓库,从全国调车,像买衣服进货一样,把车都按照流行款式摆好。估算,现在仓库存量估计在3000到4000辆左右(样本少,体感),看车架号,从上海、北京、深圳调过去,大概一周到十天。这个快慢让人头疼,但最关键的还是库存周转率。宽松一点有可能泡车的风险,但紧算就会出现断货。
我问了个直白的问题:你们卖车主要靠什么吸引客户?销售那姑娘懒散点:看脸啦,性格也很重要,客户愿意信得过的,价格也得有诚意。呵,下次我会再打听一下,真实的成交套路也差不多。可我总觉得,除了看脸+价格,粘着买家的还是那份全流程服务——比如说,交车、付过户费、车检一站搞定。体感不是一种虚无的体验,而是那种像在超市结账一样顺畅。
这让我想起一个点:很多人说,二手车最怕的其实是信息不对称。但优信的做法就是公开透明。在他们店里,能看到每辆车的详细来源和维修记录,甚至包括3D扫描模拟场景,好像在玩一款虚拟汽车游戏,但是真实 pov。那为什么别家做不到?有朋友说,经验和硬件都关键。像这个仓储,投入上亿,才引入那些数字化工具。供应链一环一环都要紧,断了一环就全废了。啊对,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那智能再制造工厂采用了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手段,仿佛在做一个车的厨房,有些夸张,但我觉得,也就这么个比喻。
我忍不住想:这整套流程,从采购到售后,怎么算成本?粗算一下,天啊,一辆车在仓库里的存放成本大概每天在30到50元之间(估算,不一定准),再加上每辆车的修复和出库,整体下来,盈利空间还不错。谁来控制这个胶水那么强?我觉得一定是靠标准化的流程,特别是优惠政策,要覆盖刚需客户。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让二手车经济学走得更健康,还真是一门艺术。
你会不会觉得,像那赠送几百卷免费保养、部分车型优惠几千块,听起来也是一种骗取信任的方式?但我猜,这里面潜藏的门道,是通过短期让利刺激长期客户粘性。读经验,很多买家其实不会海底捉针,反而偏爱那 flows更加顺畅的交易体验。而市场里有些地方,反倒就靠晒领养车的知乎帖,顺便吹一吹自己的花式买车秘籍。因为我知道,一大部分潜在顾客其实还是在犹豫不决,哪怕价格差一点点。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这种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是否会带来依赖症——让消费者变得更依赖店家的全套流程,而不是自己做决策?我小小猜测:未来可能会出现那种只买不修的新趋势——即买完期望一切都能交到第三方。又或者,我是不是还没考虑到,技术升级之后,会不会导致维修人员的岗位变少?毕竟,智能工厂能做很多繁琐的事情。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那一幕:一对夫妻在汽车展示区等待,老板在旁边笑着说:放心,要的都是精品,没问题的。他们的眼神里有点期待,也有点犹豫。那一刻,我有点被打动了:在这个大场景背后,还是那一点点简单的人情味,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堆冰冷的数码和硬件。
结尾我还想多问一句:你觉得,未来的二手车,是不是会像我们买手机一样,变得越来越智能、透明?我还没细想过的猜测,我觉得,也许价格逐步趋同,只有服务和体验才是真正的战场吧。那辆放在角落,一眼看过去不起眼的小车,就藏着无数秘密——是这个行业真正要守住的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