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今后停药店门口,不怕被抄牌了,你信不?”楼下老李操着一把常州口音,边锁车边冲我眨眼。他家楼道那儿,自打年前买了辆新款电驴后,说话腰直了不少。小区微信群里也有人发了截图,说新规一落地,像咱这种临停、接电话、接娃啥的,头一回都不罚了。听着仿佛挺玄乎,去交警队换牌子那天,我也顺嘴问了句,前台戴绿工帽的师傅呀,白手套往后一甩:“头一回警告,下回还犯该咋就咋!”听口气,确实有新说法出来。
上个月我表弟新搬来,说他刚买的电动车备案走了流程,车牌还在路上。按过去老规矩,没挂牌骑出门妥妥罚单。现在,人家正儿八经地打印好购车小票、派出所登记单,交警拦下也不过扫一眼,耸耸肩放行。顺带一嘴,他那台国产小众品牌“小牛”的座椅下面自带蓝牙音响,听说装配线工人上夜班时总抱怨会闪白光。有人开玩笑,晚上摸上去暖呼呼的,手感像热水袋。
说实话,这新规一出,爸妈那辈最兴奋。邻居家刘婶,每次下楼接外孙,非得俩孩子塞一辆。以前碰见执勤队伍,保准罚单一张,嘴皮子磨不动。现在有豁免名额,说只认年龄不看身高,不过幼儿园各地卡得不太一样。她还谣传,说有人车子加了投影灯,孩子一坐“误当超员”,幸好查数据没罚。写实点,这种冷动作倒是不被普及,大部分“超员”事故还是集中在非标车身上。车友群里张师傅说:“别看新规放宽,翻车的黑车照样扣分!”
但规矩虽然松了几分,咱心里明镜似的——马路上还是肆意不得。妹子上回在环路接了个电话,后头那警灯一闪,敲了敲车尾,“工作重要,但手抓方向更要紧。”第一次能口头放你一马。还有群里小刘测的新车,动静小,跟路人谁都抬头冲你笑,“也就上下班路口,那一脚急刹,真怕越过线。”现在倒是,只要人站住不走,远远瞅见巡逻车,也不至于紧张兮兮。
至于超出车身的儿童座椅,隔壁装修队大赵自创神器:铁皮打底,贴俩熊猫标。头次上路还担心,交警跟他唠,“只要不带危险棱角,爱怎么装都随你嘞。”这种“冷门”改造,工地群里聊得飞起。你要说真舒服吧,那椅子翻上翻下,孩子自个儿都喊咯吱。年头多的老铁还吹牛,说九十年代上海松江那边,电动车刚流行,防盗环根本不是标配,反倒车钥匙一断,电池都拎不走。
养护八卦那是常有。夏天一来,电池发热。小区底商的修车佬常说一句土话:“东家电瓶不中用,别瞎补,千八百公里重买就踏实!”听起来糙,其实有道理。很多人误会充电桩能拔早,实际上长期浅充才伤电池寿命。还有的爱贪方便,把临停当做常态。新规宽松,但物业管理员开玩笑,“回头电动车老是堵消防口,真出事还是你吃亏。”
倒数两周前,后门那栋楼突然冒出辆从没见过的外资品牌,奥地利的,据说带三段调速,外壳仿摩托。我们撸串时闲聊,“这玩意修配不便宜,摔一跤侧板就掉。”本地几个老修车的说,家用还是国产实在,零件也顺手。
虽说规章变化了,但人和事儿没啥大变动。有天大雨,小张电动车泡了半轮水,踩下驱动还是叫唤一声。从头到尾,交警照常劝导一通。至于那些应用“免罚”小细节,有的真能避嫌,有的也就是图个心里踏实罢了。下夜班路过便利店时,还看到张技师修理电瓶盒,一边操作一边嘟囔,“别贪那两分钟,把命豁上去不值。”工地微信群有人打趣:“下回请喝水别让电驴挡门口,就算新规也架不住运气差。”
信不信这些规矩灵活不灵活,还是看自家日子怎么过。老李今儿又跟我抱怨,“喇叭响不响不是我决定,是风。”这事儿,也没地儿争论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