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安徽首辆ID.EVO量产版下线了,董事长贝瑞德笑得合不拢嘴,说什么"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呵,这话听着怎么这么耳熟?这不就是那些跨国车企来中国捞金的标配台词吗?
看着新闻里那辆光鲜亮丽的概念车,我突然想起上个月在小区门口看到的场景。一个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后座上绑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暴雨中艰难前行。孩子身上裹着件明显大好几号的雨衣,小脸冻得通红。这才是真实的中国老百姓的出行现状啊!
大众说这款车是"专为中国客户打造",我就想问问,你们口中的"中国客户"到底是谁?是那些还在为房贷发愁的普通工薪族?还是每天挤地铁公交的上班族?亦或是像我老家县城里,一家五口挤在一辆电动三轮车上的老百姓?
这些年,跨国车企们一个个都在高喊"本土化"。可看看他们推出的所谓"中国特供车",不是减配就是加价。嘴上说着要贴近中国消费者,身体却很诚实地只盯着中产以上的钱包。这哪里是什么战略,分明就是一场精准的财富收割!
更可笑的是那个"比原计划提前几周"的表述。在制造业待过的都知道,这种赶工出来的第一批车,往往就是用来做测试的"小白鼠"。等真正量产时,不知道又要拿多少中国消费者的真实用车体验来填坑。
记得去年某德系品牌电动车自燃的新闻吗?车主在4S店门口拉横幅维权,最后被保安推搡着赶出大门。这就是某些外资车企对待中国消费者的真实态度:卖车时你是上帝,出了问题你就是刁民。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像一场华丽的假面舞会。外资品牌戴着"本土化"的面具,国内新势力披着"颠覆者"的外衣,都在拼命讲故事、炒概念。可那些真正需要改善出行条件的普通人,却连舞会的入场券都拿不到。
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概念车,也不需要那些动辄三四十万的"平民电动车"。菜市场里的大妈需要能遮风挡雨的代步车,快递小哥需要续航实在的工作车,小县城里的家庭需要安全实惠的家用车。这些,才是真正的"中国需求"。
下次再听到车企高喊"为中国而生"时,不妨问问他们:你们到底为哪个中国而生?是为北上广深CBD里的精英中国,还是为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个普通人的中国?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雨水打湿的外卖箱里,藏在早高峰挤得水泄不通的地铁车厢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