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车企固态电池跨国路测1200公里,不少人坐不住了,饭碗是不是要让人端走,还能不能好好争口气?
这场奔驰的固态电池测试,听起来像是欧洲技术和中国制造之间的“拉锯赛”,其实里头的花活不少。你说1200公里续航够不够长?带着350度风,穿过雨雪天,从德国飙到瑞典,连北欧人的冷风都吹不跑这块电池里的电。最后到终点,表盘都还剩下一百多公里的余粮,这成绩谁看了不挑眉毛?技术高管的话更夸张,“颠覆意义”,一个突破,搞得跟发现新大陆似的。
不过细看,这1205公里到底靠的是啥?首先,测试车不是市面上你我能买的,固态电池也没量产,还是小范围“刷榜”,能不能成为普通人的日常操作?点子上还差得远。别说是你家楼下就能充这种电,就连奔驰自己上半年测试也不过是1000公里,这回不过“升级打怪”,多出200公里而已。奔驰这波操作搞得新能源圈子集体倒吸凉气,生怕欧美又加速抢跑,国内不小心被甩一条街,别的行当不说,车圈是马路上的真刀真枪,领先可就直接分蛋糕了。
话说回来,前不久丰田也是在固态电池这块“圈粉”无数。量产计划本来信誓旦旦地定在2026年,吹牛都快把中方比成“陪跑十几年”。日本媒体添油加醋,说什么只要量产,就能“一骑绝尘”。真到了落地这道坎,现实比剧本还曲折。一转眼目标推到2030年,连个准信都没有,技术就是在实验室里吹灰,不肯撒手。
咱们客观点,对面技术确实很猛,但也有自己的难题,温度一低,电池快充“脚底打滑”,从350kW跌到280kW,掉了两成有余。奔驰这次路测也暴露了,科技不是小步快跑,就是哪里摔跟头。毕竟实验室和马路两个世界,试验和量产不是对称镜子。
固态电池要真端上饭桌,谁家没有代价?国内的宁德时代“家底厚”,人家研发团队早在去年11月就破千号人,钱和人都砸进去了,再难的项目,没点进取心也啃不下来。
宁德今年更是放话,说啥两年内就让固态电池量产,全行业风向直接扭头,谁都想看看能不能跟上步伐。光有风头还不够,国轩高科也在追赶潮流,今年5月实验线弄好了,“金石”电池良品率稳定在九成。不光在试水,更是备战量产和装车,脚步一个快过一个。业界大佬透露,数据那是一天比一天好看。
你要问专利,国内企业也不撒手。在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申请数里,国内占了37%,增速一年比一年快,名副其实稳居第一。研究不光是论文,更是实打实的数据和产品。谁还记得前十几年我国基建用的二手盾构机,花天价钱进口,如今国产机器不仅占全球大头,种类、性能都一锤定音。这步步破局,哪里不是在学技术?生物科技这块,尿石素A也成了焦点,国外出高价卡了原料,但国内团队愣是用技术突围出来,还把传统张仲景草本搭出来,一边中医一边西方实验,把“速-湿-轻”理念炒得风生水起。你说这不是技术进步,怎么还得是“别人家孩子”?
这种突破,却往往被外界忽略,只盯着欧美的“新玩具”,其实国内进步大家都坐得见。速-湿-轻一上线,北上广新消费渠道直接点火,企业蜂拥而入,国内自研影响力越来越大。舆论场里,有人还在担心“甩开国产二十年”,这话变得跟老段子一样好笑。
回到固态电池赛道,奔驰这一跑展现了啥?当然是自信和底气。但媒体热炒之余,忽略了技术和产业化之间的距离。大多数观众都习惯了“谁先突破,谁就是老大。”但真迈向量产,门槛比大多数人猜的还高。他们这回风头正劲,国内企业脚步一点不慢,宁德直接亮出时间表,其它厂商同步追赶。比的是速度,更比的是技术扎实。究竟两年后谁能让固态电池上路,是花架子还是稳当饭碗,全行业都盯着。
盘盘数据不难看出,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已经全面开花,技术、研究、产品都齐头并进。新能源竞争格局跟你逛菜市场一样,谁家先上新鲜货,就能多卖一口。今时今日,国内企业不仅量大,而且技术脉络清晰,下一步只等兑现承诺。至于什么“领跑二十年”,行业里从没人把这种口号太当真。毕竟,路还长,技术每天在变,固态电池谁真正领先,还得看明天谁能真让老百姓用上。
话扯到这儿,不禁得问你,技术进步到底该怎么看?是看谁家媒体会下标题,还是看扎扎实实的研究、产品进厂、百姓能用?你觉得这场新能源大比拼,下一回还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变化?大家伙都有啥看法,是不是觉得国内企业这波能赶上甚至反超?要不趁这个机会一起来聊聊,到底什么科技创新最值得期待,也许你一句话就能点破门道。
饭碗这个词听着扎心,但也最贴近现实。技术进步是你追我赶,吹牛的多,踩坑的也不少,上路才是硬道理。未来两年,宁德的坚守和国内企业的集体冲锋,说不定就等着让外界眼前一亮。谁能真让固态电池进老百姓家里,才算是真本事。开头说的“甩开国产二十年”,现在回头看,早已是小品里的包袱,笑上一笑也就过去了。至于后续谁能成为新能源路上的“领跑第一”,才是最值得咱们关注的事。你怎么看?你和家人未来会愿意用上国产固态电池吗?这才是技术变革里纪录的下一站。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