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元买的吉利星愿,才用两周就开始折腾我了。刚开始还以为便宜货能适应城市通勤,充个电啥的,反正就图个省心。结果第十天,出门发现电量显示一会满,一会掉,一夜没充车,第二天跑一趟市区,我得告诉你,那充电的事真让我心烦。
早上坐在车里发愣,手机都快满了,油表也差不多满了,但电量变化得像在跟我玩你猜我剩多少。我朋友提过,像这种入门电车,不大可能——估算——有太多未知的因素影响。大概每天上下班耗电估算3-4kWh(体感:正常状态,城市开一圈),充电成本也就几块钱,算下来跑个一两年还行。这次充电显示异常,主要是影响了我的计划:我早就打算周末去个郊游,结果得紧跑充电桩查查。
我赶紧找了充电桩的客服。那女的声音一贯温和,但说话里透着不耐烦,这车刚用两周出现问题,确实少见。我心里暗想,这其实不奇怪。国内很多厂家都喜欢烧制一批车,急批货上路,然后出了问题修不修?得看厂子怎么应付。你以为十万以内的入门款,质量就像高端车一样?那是天方夜谭。
对比着看,别的同价位款——比如某国产品牌新款,虽然配置差不多貌似实用,但充电稳定性明显更高(这段先按下不表)。通常,供应链一旦卡壳,质量就会打折。这车的供应链我猜,可能用了很多国内中端供应商,部分芯片、模块还依赖进口部件,组装工序又不够严密。这就像日常生活,买衣服不一定都用最好的布料,但得得心应手,穿得舒服。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啥我会觉得这车充电会出问题?估计可能是软件算法问题(这点我没细想过,或许是硬件管控不严),或者电池管理系统(BMS)出现误差。反正我猜,可能用了拼装式供应链,各个零件没有完全匹配,导致充电时出现误判电压,显示异常。
我去查电池部分的结构。回头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电池模组,满满的铜箔和磁铁。那面铜箔一旦有微小裂纹,充电电流就会卡顿。我过年前看别人改装电车,大多会更换更高质量的铜箔,好绕过这类细孔。但这六七千块的车,能有这么细的供应链控制?我心里有点打折。
你知道马达和电池哪个更坑吗?我个人觉得,电池折腾更大。你用两三年,里面的化学反应就像耗材一样,慢慢变质。有个朋友修车工说过,电池的寿命和用法关系大——可能拼命充放电,换个芯片就能省不少。但很多买家不在意,觉得一上手就得开开。电池的心态挺像我们人一样:年轻时折腾,老了就怕出问题。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发现那个充电器型号标得很模糊,厂方还说会远程检测问题,但我心里打疑:这车可能从厂家就没真正调试到位。过去我印象中,有些工厂会用模拟软件进行虚拟充电。很多时,软件问题比硬件还难搞定,就像你写程序,出错时,要逐行排查。
我还想问,一个七万块的车,真能买到经得起测试的硬件吗?我估算,这款车的零部件成本可能在3-4万左右(估算,样本少),剩下的算是软件、品牌溢价。硬件用料差一点,软件调校不好,问题就会多发。
好了,不扯那些高深的。之前车商跟我聊天,说买电车跟买手机一样,体验差距就是软件调校的细节。工厂调试不好,电池管理不科学,就等着人反馈。可偏偏,车厂都喜欢快——快出货。难怪,电池出个问题,全车的闭环系统容易崩。
我还会不会再买这个品牌?要不要等个改款?但新能源车的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成本控制,另一个就是可靠性。这个级别,成本能压得多低?零部件认准了,就怕水分多。尤其在充电这块,出了问题,整个出行体验就崩了。
说到充电,我不禁想象:像我去超市买菜,套路一样。每次充电桩用的插件都不一样,还得看清楚车点,扫码、插线、等待。多麻烦?其实很原始。可你不觉得,这就像人类最原始的需要——充能。可惜,车厂还没彻底革新这点。
我觉得,这问题其实折射出,国产车某些环节还是拼凑太多,缺乏整体链条的闭环控制。就像那天修理师傅说的,买车就像买房子,细节决定成败。付钱的你,真的会在意这些细节吗?或者只是觉得便宜就得赶紧装进车里,用用看?是不是所有的缺陷都能等到修或升级?
我似乎忘了提一个关键问题:未来这个车还能修得好,还是越修越糟。你怎么看?我觉得,养车也变成一种投资了。可我更担心,是不是还要付出比预期更多的心力。
就在昨晚,我和同事聊起,他说能不能不那么麻烦?但光说难免会出问题有点大了吧。便宜车还能有啥奢望?这辆车的充电异常,说严重也不至于,但足够让我反思:到底买车,是为了便利,还是为了那点小省钱?
我还没想过,车内的这块屏幕,就是最明显的状态显示。那块屏,一会亮,一会暗。像极了幻觉。看着它,我就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提醒我:还得多留意点,否则哪天真出事了才后悔。
可能也是心态问题。一开始花那点钱,能挑刺的地方还少?但你要是真用出来的不顺心,就会觉得便宜真的不占便宜。我突然感觉,买车像生活一样,总有个折磨的过程,但心态要调整。可谁不希望买到用得顺心的呢?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比较疑惑,这车到底能撑多久?你猜它的保值率会不会低到让人惊讶?我算过,百公里油费大概1块多,纯电油耗其实也不贵,按用车成本来看,还算合理。
回头想想买车的初衷,是用来方便,不是折腾。可目前来看,充电又成了新烦恼。这让我觉得,也许,技术这点,未来还得打磨好点。否则,有钱就买更靠谱的车吧?但用过的人都知道,这靠谱的事,说起来简单,真不容易。
这车的充电问题,也让我在想:下一次,或许我会带个备用充电线,要不然出门哪能保证不折腾?或者把车放一放,直到厂家发个升级包或者好消息——但,我还想知道,厂家究竟多在意这些次要问题?还是只是应付差事?
嗯……我觉得,车厂的问题,跟我们生活中点滴的质量控制一样,都是细节决定成败。只是,消费者的容忍度有限,面对看不见的细节,谁又能保证?这也是我买车之后,一直在反思的问题。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点:未来能不能出现那种即插即用的更智能的电池?要是能搞定,充电再不用担心显示异常了。技术少了点,我还能指望啥?还是得祸起供应链——这个环环相扣的坑,有没有想过,除了行业内斗,真正难搞的还是那一环连一环的干系?
此刻,看着那车仪表盘,心情复杂得很。可能也只能惯这点折腾——毕竟,一分钱一分货,便宜车能不出问题?也许买车,还是买心里那份对未来的期待吧。
——你们觉得,充电异常是不是只是个苗头而已?还是说,整个新能源泡沫,迟早会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