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入华40年,曾被批动作慢,如今靠N7强势逆袭!

各位老铁们,用车社这回又来跟大家伙儿唠嗑了!

今天咱们不盯着那些光鲜亮丽的豪车跑车,咱们把目光投向一个更深远的话题:一个品牌,如何在岁月的长河里,不仅没有被市场洪流冲刷殆尽,反而越发熠熠生辉?

当咱们的“老朋友”日产,在中国市场迈入第四十个年头,这可不光是简单的一场生日宴,它更像是一场关于“生存智慧”的深度探讨。

四十载风雨兼程,足以让一个品牌深深烙印在消费者的生活图景中,可这“不惑之年”的日产,究竟在当下这个“卷”到离谱的中国车市,玩出了哪些出人意料的牌?

何谓“不惑”?

难道真是看透一切、波澜不惊?

在笔者看来,身处当下中国汽车市场的惊涛骇浪,任何一家车企,哪怕是那些百年老店,也难言“不惑”。

新能源汽车那迅猛的势头,大家有目共睹。

乘联会数据显示,光是九月,新能源车在国内零售市场的份额占比就飙升到了57.8%,前九个月累计更是突破了半数大关。

这说明了什么?

电动化、智能化,早已不是未来的趋势,而是眼前的现实啊!

本土品牌凭借对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和技术优势,在新能源赛道上那是高歌猛进。

可那些传统合资品牌呢?

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竟还在6.6%的低位徘徊,这步伐,是不是慢得让人有些心焦?

日产入华40年,曾被批动作慢,如今靠N7强势逆袭!-有驾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合资品牌是不是就只能举手投降?

非也!

一位汽车行业的分析师曾一语道破:“合资品牌的困境,根源在于供给与需求脱节。”

要么是生搬硬套全球纯电产品,对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视而不见;要么是死守燃油车的阵地,白白错失了智能化升级的绝佳时机。

日产汽车,难道也要步其后尘吗?

他们并没有选择那些哗众取宠的“新概念”,反而走上了一条“务实变革”的道路。

这究竟是保守,还是大智若愚?

答案,或许藏在一次坦诚的内部对话里。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智欣,年初从海外归来,听到的可不是一片赞歌,而是来自一线的直接“批评”:“动作太慢,产品更新跟不上节奏!”

这话听着刺耳,却是真理。

正是这份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促成了日产战略上的重大转向:他们将更多资源和决策权,下放给了更具活力、更懂市场的中国团队。

产品如何定位,研发节奏怎样把控,供应链如何优化,价格策略怎样制定,市场营销如何出奇制胜,这些关键环节,都由中国团队说了算。

这无疑是给中国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能够更灵活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高效的执行力,是战略落地的关键。

为了提升反应速度,打破旧有模式的束缚,日产汽车率先从自身“动刀”。

过去,最高决策委员会每月才开一次会,这在“分秒必争”的竞争中,无疑是巨大的掣肘。

现在呢?

会议频率直接提升到每周一次,这背后,是日产对市场变化的极度重视与迅速反应。

组织架构的调整,效果立竿见影。

东风日产“天演架构”下的首款纯电中高级轿车N7,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上市,仅仅用了18个月!

这个速度,让很多同行都望尘莫及。

N7的登场,无疑是日产新战略的“开门红”。

上市仅仅50天,预订量就突破了两万台,瞬间跻身合资纯电车型中,最快达成万辆订单的行列。

接下来,它连续数月稳坐合资新能源车型的销量榜首,八月份更是创下了“单月销量与交付量双双破万”的纪录,成为首个实现这一壮举的合资纯电车型。

这不仅是日产爆款制造能力的有力证明,更是其转型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日产入华40年,曾被批动作慢,如今靠N7强势逆袭!-有驾

日产中国之所以能成功突围,在于其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洞察。

当前中国市场,一股“反内卷”的思潮正在兴起,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低价,而是更看重产品的技术创新与卓越体验。

乘联会数据显示,九月新能源车型的促销力度保持在10.2%的合理范围,这说明,真正有价值、有创新的产品,仍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电动车在长途续航和补能便利性上,尚未完全比肩燃油车,放眼全球,多数国家的充电基础设施也远未达到中国市场的水平。

因此,燃油车市场,其内在潜力依旧不容小觑。

正是基于对当下市场过渡期和多样化出行需求的深刻理解,日产汽车最终确立了“燃油与新能源并驾齐驱”的发展策略。

这种看似“稳健”的打法,或许不及“全面电动化”那般充满故事性,但从行业视角审视,它无疑更好地平衡了市场即时需求与未来长远发展。

这正是“转型不只在于速度,更关乎智慧”的生动诠释。

“技术日产”,这个曾深植于国人记忆中的“老招牌”,如今正被赋予全新的内涵。

从1973年第一辆公爵(CEDRIC)踏上中国土地,到后来的轩逸、天籁、奇骏等车型成为国民座驾,日产汽车不仅以超过1900万辆的累计销量,成为最快达成这一成就的合资企业,更沉淀下了“舒适、安全、可靠”的核心品牌资产。

进入新能源智能时代,“技术”的定义不再局限于冰冷的参数,它演变为通过智能化、多元化手段,全面提升消费者体验的融合创新,成为支撑品牌“差异化布局”的关键引擎。

在最近的品牌之夜上,多款新车集中亮相,它们正是“技术日产”焕发新生的具象载体。

其中,专为家庭全场景出行打造的N7,以“舒适”这一日产的传统优势为切入点,构建了强大的差异化竞争力。

它不仅传承了“技术日产”的基因,更精准命中了潜在消费者的需求。

N7凭借超高安全效率、超强兼容延展、越级智能舒适三大核心优势,重新定义了家用纯电轿车的标准。

其搭载的AI零压云毯座椅,能让人享受如同置身云端的乘坐体验;防晕车科技,更是直接解决了许多家庭用户长途出行的痛点,让旅途不再因晕车而烦恼。

同属“天演架构”的N6,也将日产汽车“舒适、安全、可靠”的核心理念融入产品各个维度。

作为该架构下的首款插混车型,N6配备了同级最大的21.1kWh电池组,为用户带来更高效、更澎湃的动力体验。

矩阵中另一大亮点,当属全球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天籁·鸿蒙座舱。

这款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的新车,不仅以崭新的外观设计吸引眼球,更凭借鸿蒙座舱Harmony Space 5.0与HUAWEI SOUND音响的加持,让整车智能座舱体验与豪华质感实现质的飞跃,真正为燃油车用户开启了“油电同智”的全新时代。

这种“燃油补智能、新能源重舒适”的协同策略,不仅守住了品牌的核心优势,巧妙避开了同质化竞争的红海,更成功通过差异化布局,精准切入了市场的细分赛道。

日产入华40年,曾被批动作慢,如今靠N7强势逆袭!-有驾

日产中国的“差异化突围”,还体现在其长远规划中。

早在2025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品牌就已公布了宏伟的车型蓝图:到2027年夏季前,将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9款将归属于日产汽车品牌。

这不仅彰显了日产汽车推进电动化的坚定决心,也被视为其重振市场、奠定未来竞争基础的蓄力之举。

日产汽车在中国的转型,其意义远不止于其自身在一个单一市场的成败,它更深刻地标注着合资模式在新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演进方向。

这场变革的背后,既有中国汽车市场日益增强的全球竞争力作为支撑,也源于日产汽车对“用户价值”的持续深耕与追求。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汽车出口已然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长的“第二条曲线”,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

九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高达21.1万辆,同比激增96.5%,环比增长3.9%;前九个月累计出口162.7万辆,同比增长67.5%,占据自主出口总量的38.9%。

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地印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从最初的“产品出口”,向着更高层次的“品牌出海”迈进,其全球竞争力正持续攀升。

正是洞察到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日产汽车今年在中国市场采取的两大举措,便显得意义非凡。

九月,日产进出口(广州)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家合资汽车进出口公司。

这项制度上的创新,标志着中国市场在日产全球体系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此外,十月落成的郑州日产LCV(轻型商用车)研发中心,更昭示着郑州日产的战略跃迁及其地位的显著提升。

怀揣着“全球输出”的宏伟目标,郑州日产推出了首款完全在中国完成设计、研发与生产的全球皮卡车型Frontier Pro PHEV,这标志着其产品“反向输出”进程的正式开启。

四十载春秋,“造好车”一直是日产汽车穿越市场周期的基石。

从每一代车型对品质的严苛把控,到对用户需求的迅速响应,日复一日打磨出的品质、技术与驾乘体验,构成了其抵御市场波动的核心底气。

而“创造价值”,则是四十年间积累的用户信任与品牌护城河。

正因“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一根本理念,才使得日产中国即使步入“不惑之年”,依然能够笃定前行,充满力量。

在智能电动转型的浪潮中,“创造价值”的探索,进一步延伸到了用户服务体验的革新。

日产汽车通过“研发前置需求、服务优化触点、生态链接情感”的策略,推动着从单纯“卖车”到“陪伴用户度过每一天”的深刻转变。

为了让产品精准契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东风日产每年都会与上万名车主进行深度沟通与共创。

其爆款车型N7的研发,便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例证。

N7的成功,并非源于单一参数的碾压性优势,而是精准捕捉并解决了潜在消费者的痛点。

围绕“家用舒适”这一核心命题,研发团队让用户从旁观者变为深度参与者,不仅调研了超过30000组家庭的用车场景,上市前还对诸如AI零压云毯座椅、防晕车系统等关键舒适性功能进行了多轮测试,将长期乘车疲劳、晕车等这些往往被忽视的“隐形痛点”,提升到更高的优先级去解决。

在智能化体验上,日产汽车既重视原生车机系统的流畅操作,也充分考虑到部分消费者对车机系统“学习成本高”的顾虑。

因此,他们将车机系统的开放性作为重点,支持主流智能手机的无感连接,真正实现“上车即用”的便捷体验。

面对市场中无序的价格竞争,日产汽车更是率先推出了“一口价”透明销售模式,此举推动行业从单纯的“价格战”,回归到对“价值”的理性竞争。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能源用户的需求,日产汽车还开创了合资品牌中首个“订、交、服分离”的渠道模式。

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超过100家交付中心与超过500家零售中心。

这不仅完成了新能源销售渠道形象的全面焕新,更通过简化购车流程、完善用车保障、透明化养车服务,全方位打造了一种流畅且贴心的体验。

这使得新能源用户从购车、用车到养车全过程都无后顾之忧,让“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在智能电动时代,转化为了更具体、更可感知的服务。

四十载光阴,日产汽车从北京办事处起步,到与东风有限合资,再到如今的“在中国、为中国、面向全球”,其发展轨迹,恰是中国汽车产业波澜壮阔的缩影。

面对智能电动化的时代洪流,日产汽车的转型,无疑为合资品牌提供了一个“务实变革”的鲜活案例。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日产汽车的探索,是一次发人深省的提醒。

传统品牌不必因“失去的市场份额”而过度焦虑,而应将目光聚焦于“为用户创造的真正价值”;更不必纠结于究竟选择哪条“动力路线”,而应深入思考,如何满足消费者“真实的出行需求”。

毕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变局之中,将全球智慧与本土洞察深度融合,将技术底蕴与用户需求精准对接,这,依然是合资品牌拥抱转型、再创辉煌的绝佳契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