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了,就是那个我们一提起就觉得是“成功人士标配”的保时捷,业绩突然出了大问题。
大家印象里的保时捷,是不是总和高利润、不愁卖联系在一起?
但现实情况是,这个德国豪华跑车品牌,在今年第二季度的利润一下子就跌得让人看不懂了,跌了整整百分之九十一。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去年赚了170万的人,今年辛辛苦苦干了同样长的时间,结果只赚了15万,这中间的落差实在是太大了。
这件事一出来,不光是咱们关注,德国人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有媒体直接说这是“德国汽车业的黑色一天”。
具体来看,保时捷汽车业务的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的将近17亿欧元,直接掉到了只有1.54亿欧元。
与此同时,它的销售额也降了差不多百分之十三。
更有意思的是,在同一个大家庭里,也就是大众汽车集团内部,情况却很不一样。
大众自己的核心品牌,利润反倒是涨了将近六倍,赚的钱比保时捷和奥迪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要知道,过去很多年,保时捷都是大众集团里最能赚钱的“宝贝疙瘩”,虽然卖的车数量不算最多,但每一台车的利润都非常高,为整个集团贡献了大量的资金。
现在,这个最会赚钱的突然不灵了,这背后肯定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分析下来,保时捷现在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而其中最要命的,就是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中国市场曾经是保时捷在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单一市场,是他们最大的“金主”。
可就在今年上半年,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可以说是遭遇了滑铁卢,一下子暴跌了百分之二十八,只卖出了两万一千多台车。
这个成绩单是过去十年来最差的。
一个品牌在自己最重要的市场里出现这么大的滑坡,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那么,为什么保时捷在中国突然就卖不动了呢?
并不是说中国人不买好车了,而是我们的选择变了,而且变得非常快。
过去,大家想买一台高端车,能想到的无非就是奔驰、宝马、奥迪,再往上就是保时捷。
但现在你看看周围,情况完全不同了。
我们自己国家的汽车品牌,像比亚迪、理想、蔚来,甚至是做手机的小米,都推出了非常有竞争力的高端车型。
这些国产新势力,不再是以前那种简单模仿的样子,它们非常懂得现在中国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在中国,对汽车的看法已经变了。
一台车不再仅仅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很多人希望它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大家希望车里有像平板电脑一样流畅的大屏幕,有一个能听懂各种指令甚至能聊天的智能语音助手,有能在堵车时解放双手的辅助驾驶功能。
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国产品牌做得非常出色。
相比之下,包括保时捷在内的很多传统德国豪华品牌,在智能化和软件体验方面,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它们依然在强调自己的机械素质、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品牌的历史底蕴,但很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可能对这些已经不那么感冒了,他们更看重科技感和日常使用的便利性。
保时捷虽然也在努力向电动化转型,但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且目前推出的电动车型,在中国市场上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竞争力跟我们国产的那些“新秀”比起来,确实还有差距。
除了市场竞争的变化,我们国家的一项新政策也让这些德国豪华车企感到压力倍增。
就是关于豪华汽车的税收规定调整,简单来说,就是把征收消费税的门槛给降低了。
以前可能是售价130万以上的车才需要交这个税,现在门槛降低,更多价格区间的进口豪华车都被覆盖了进来,其中也包括电动汽车。
这个政策一出,对于保时捷、奔驰这些以进口车为主的品牌来说,意味着成本更高,最终售价也会更高,竞争力自然会受到影响。
而很多国产高端品牌,它们的定价策略往往很巧妙,正好卡在这个新门槛的下面,这样一来一去,性价比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当然,保时捷的麻烦还不止在中国。
在美国市场,由于它没有设厂,所有的车都得从欧洲运过去,这就得面临高额的进口关税。
据他们自己财务总监说,光是关税,两个月就造成了超过一亿欧元的损失。
两头受气,日子自然不好过。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保时捷也不得不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宣布了裁员和削减成本的计划,这对于一个向来以高福利和稳定著称的德国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放眼整个德国汽车阵营,情况都不太乐观。
今年上半年,奔驰在中国的销量下滑了百分之十四,奥迪下滑了百分之十,宝马下滑了百分之十五点五,大家都是难兄难弟。
这清楚地表明,这已经不是某一个品牌的问题,而是整个德系豪华车阵营在中国市场共同面临的挑战。
他们过去几十年在中国市场赚取高额利润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要结束了。
随着我们自己国家汽车品牌的崛起,它们不仅在技术上越来越先进,在价格上也更有优势,未来的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对于保时捷和它的德国同伴们来说,如果不能尽快调整策略,真正理解并满足中国市场的新需求,那么这次的利润暴跌,可能还只是个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