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太难用了!”汽车隐藏式门把手频遭吐槽,强制标准给安全上强度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范国飞 阮西内
“为什么绝大部分新能源车都是隐藏式门把手,每辆车还不都不太一样,看车时不知道怎么打开真的很尴尬。”
“真的太难用了!”汽车隐藏式门把手频遭吐槽,强制标准给安全上强度-有驾
最近,杭州人老杨想置换买辆车,发现隐藏式门把手占据了市场的主流,销售的解释是既美观还能降低风阻。但老杨开了十几年车,觉得隐藏式门把手更像个花架子,就怕有安全隐患。
日前,工信部科技司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颇受争议的隐藏式门把手将迎来重大改变。
隐藏式门把手“看上去很美”
今年3月,一辆小米SU7在湖北境内高速上撞击护栏后发生自燃,车内三位女大学生不幸遇难。
事情发生后,有很多网友质疑,SU7车门断电后是否会无法开启。截至目前,权威部门还没有给出SU7撞车致死事件的详细事故报告,但隐形门把手的安全性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5月13日,潮新闻记者走访了位于杭州下沙的龙湖金沙天街,这里汇集了十多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隐藏式汽车门把手已成主流。
“现在十个来看车的,其中有七个会问门把手的事。”在某新能源汽车展台,销售主管吴加祺向记者展示了他们主推的SUV车型的隐藏式门把手,“日常使用,只需要把卡片式车钥匙往把手上一靠就开了,或者在手机app上操作开门。遇到突发情况,也可以手动按下把手后端,让把手翘起并拉开车门。”吴主管表示,车内侧日常是电动开门键,遇到断电、车祸等突发情况,可以拉车窗升降键旁的机械把手开关。
“真的太难用了!”汽车隐藏式门把手频遭吐槽,强制标准给安全上强度-有驾
在商场一楼区域,记者走访发现,绝大部分新能源汽车门把手都做了隐藏式设计,以弹出式和按压式为主,有些车型把手上还有钥匙孔供紧急情况下使用。
已经拥有一辆新能源汽车的章先生吐槽:“这种把手的凹槽特别容易积灰,春天树上的飞絮飘进来更难清理。”他还展示了手机里保存的洗车店清洗时的照片,“普通洗车根本洗不干净,每次都要弹出来,专门交代师傅帮忙冲洗把手。”
“真的太难用了!”汽车隐藏式门把手频遭吐槽,强制标准给安全上强度-有驾
更让部分市民头疼的是各式车门开关的学习成本,“因为车型设计不同,门把手标识不明显,每次上别人的车还要先琢磨下怎么开门,不像传统汽车,标识明显,一目了然。”来逛街的附近居民小肖略显无奈,在她印象中,日常用车中,因为不知道如何开启车门的情况发生了三四次。
章先生表示,现在汽车的智能设计不能以牺牲基础实用功能为代价,门把手还是要有一个安全规范,“在不影响安全和体验感的情况下,再去考虑美观和设计感,标识也尽量做得明显一些。”
一家自主品牌销售经理承认,汽车行业存在很明显的跟风现象,以前有隐藏式门把手的车看上科技感很强,但现在到处都是,有些为了降低成本变得很不好用。此外,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越来越高,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续航提升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隐藏式门把手虽提升了整车美感,风阻略有优化,但对能耗和续航改善有限,“目前大多数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复杂、维修成本高、故障率高,有不少短板。”
强制标准将安全放在首位
除了难用,隐藏式门把手存在的安全问题也不少,包括强度不足、断电失效、自动回收时有夹手风险、寒冷天气下可能因结冰导致难以打开等。
“有次带孩子坐朋友的新能源车,孩子手刚搭在车门上,这车门把手突然自己缩回去了,差点夹到手指。”在杭州金沙天街看车的刘女士,在一新能源汽车前反复开关车门,测试它的可靠性。
“真的太难用了!”汽车隐藏式门把手频遭吐槽,强制标准给安全上强度-有驾
因为这种弹出式门把手,让她心有余悸:“虽然那次小意外后我有所顾虑,但架不住电车功能多,使用成本也相对便宜,还是想来看看。”
征求意见稿指出,隐藏式门把手存在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比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也会因为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因此,征求意见稿从安全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比如,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
同时,征求意见稿还要求,在翻滚、坠落事故中,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等。
张翔认为,征集意见稿将提高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让车企研发有据可依,“征集意见稿并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创新提供清晰的安全边界。只要在断电、碰撞等极端情况下,车门依然可以被可靠打开,企业就可以在形式和技术路径上继续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