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自燃被关注,官方回应门能开,用户质疑安全底线

问一句,大家是不是觉得,只要买得起五十多万的新能源车,就能高枕无忧地躺在那皮座椅上安心听歌吹冷气?

但很多时候,现实会劈头给你泼桶凉水——这种“高端安全感”有时候,还真就像个充气娃娃,气一散就瘪了。

10月23号晚上,上海闵行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夜晚,一辆理想MEGA说炸就炸,也没啥大场面,就那样毫无预兆地底部“砰!”地响了一下,火苗蹿出来,比烧烤摊点火还快。

视频里两位乘车人,手忙脚乱地往外爬,像极了那些“这波我能反杀”的视频,却根本没有什么操作空间,能活命已经很万幸了。

理想汽车自燃被关注,官方回应门能开,用户质疑安全底线-有驾

事故一出来,网上瞬间炸锅,毕竟,这种“正常行驶、低速、没人碰就自燃”的戏码,放以前只会出现在段子手嘴里,现在轮到真金白银的车主头上被砸了。

官方很快有回应,说什么“车门顺利打开了,大家都安全下来了”,这听得人是不是觉得有点五味杂陈?

坦白说,厂家发声明嘛,谁都懂有“公关”在前面顶着,可你说顺利开门这是啥噱头?

难不成在2024年的今天,起个火还打不开门,才算正常,门能开反而成了天大的优点不成?

要不是网上早有过什么“火灾出事门被锁死”的前车之鉴,厂商能想起来吹这事?

看到有律师事务所也发声明,说后排电动门其实当时是打不开的,委托人是从副驾那头才跑出来的。

这个细节一对比,感觉像极了家庭群里那种“你妈说你没吃饭,你奶说你明明中午扒了三碗”般的罗生门。

咱们老百姓图啥?

买五十几万的电车,就是看中了标榜的那些高科技、全智能和假装无敌的安全测试。

厂商通常甜得像蜂蜜一样保证,什么电池验证多达九百多项,热失控早有预警,国际级的难度都能无压力通过......

你听着,心里头都安心。

但实际上呢?

火灾前7秒,所有高大上的指标全成了烟。

车主拼命想逃,后排得翻到前排、不管是身手灵活还是有点肚腩,狼狈程度已经不用多说。

更别说家里要是有老人小孩,真遇上事,还得扒开车门逃生,难度直奔“逃生密室”了,这波怕不是全靠平时健身和胆大心细才能给出门票。

有人说,车能不能顺利开门,这不是最基本的功能吗?

“我们这车门能开哦,牛不牛?”

你听着就想笑。

这跟“咱家冰箱能开门取菜”、“咱家电视能开机关机”一样,根本没啥好吹。

何况热门段子早说了,安全才是高科技的底线,不是拿来包装噱头的。

但为啥官方非得把这个最基本的操作反复强调?

说白了,就是怕有二次舆论翻车——“你看,别家那谁谁谁,上次火灾车门被糊死,这回咱可提前打个针”。

只是,这种psa式的安慰,实际上换不来民众的真正安全感,大多数人心里明白得很。

正如有网友调侃,“以前买车还要关心操控、动力、舒适性、面子,现在直接变成首问‘起火了能不能爬出来’?”。

调侃归调侃,背后却挺扎心。

为什么底线一降再降?

道理其实不难。

谁都看得出来,所谓的“国标”安全规定、不得低于五分钟的逃生时间,看起来好像牢不可破,但电池类的安全测试再猛,也只是“条件有限的理想环境”。

现实中的极端情况,总有可能超预期冒头。

更别说,明年新国标马上就要升级,热失控报警后逃生时间拼到2小时,这不就像考驾照突然加了必考倒车入库、坡起、连环绕桩,好家伙,压力给到厂商了。

理想汽车自燃被关注,官方回应门能开,用户质疑安全底线-有驾

虽然这种新标准听起来就很厉害,什么底部撞击试验、快充短路大考、“地狱级难度”,某种意义上却也反证了一点——新能源车的安全边界正在被不断摸高。

为啥必须一再升级火灾逃生时间?

不就是因为新能源车自燃等事故频发,根本不是小概率“彩蛋事件”。

说难听点,一边是厂家信誓旦旦的实验室达标,一边是一出门就可能遇上你想不到的尴尬场景。

谁还敢放心坐进去?

当然,也不是只要有事故就责怪厂商怕了事,毕竟燃油车啥年代也有自燃风险。

但电动车的“起火不可控、热失控猛烈、二次爆炸风险大”这些搞头要素,什么“高端三元锂”或“PIU、BMS”都还未必拦得住。

业内还有个笑话说:传统车像油桶,新能源电车是炸药桶。

听着狠点,但一个真相——电池科技没到家之前,厂商低头道歉也没用,真要靠用户“命大”,天知道谁明天会抽到下一个“炸雷盲盒”?

理想汽车自燃被关注,官方回应门能开,用户质疑安全底线-有驾

有时候,我们总是寄希望于那些与“宁德时代”捆绑顶流技术,觉得名字够响就等于有了定心丸。

事实上呢,哪怕通过951项测试,一旦真起火,没人能保证5分钟之内都“顺利开门”。

理想汽车自燃被关注,官方回应门能开,用户质疑安全底线-有驾

这不是杞人忧天,真就眼前发生的现实。

讲真,储能和公交那边早都坚决不碰三元锂了,磷酸铁锂成大势所趋。

可是磷酸铁锂就能一劳永逸吗?

理想汽车自燃被关注,官方回应门能开,用户质疑安全底线-有驾

别太理想化,每一代电池都是不断踩坑摸出来的经验。

固态电池还没真正普及,多少厂家都在画大饼,忽悠得网络热评比发布会还精彩。

不过说实话,真的不是“技术赶不上嘴皮子”吗?

也不是厂商不怕火车自燃搞坏市场口碑,只是有时候,一出事所有承诺都会变成“我们第一时间安排专人沟通,并积极配合调查”这种AI式官方通告。

大家耳朵都快起茧了。

再提个同类“热点”——小米汽车那次意外,表面上看是撞击引发,好像和电池关系没那么大,但网民却根本不分青红皂白就疯狂嘲笑。

你以为只要车企低头道歉,用户就能原谅?

大可不必。

道歉先行,信心早没了。

理想今年的销量本来就不理想,连续事故爆出来,多少中高端用户心理直接“立住”了“安全红线”。

都是成年人,家庭用车谁还不盯着安全系数?

五十几万买个“高科技”壳子,结果碰到起火只能庆幸“今天我运动神经在线、没拖油瓶亲人同行”,真是买了心理阴影面积。

网络梗说“买车送逃生秘籍”,比起互联网段子还要扎心。

是不是该反思了?

为什么逃生都成了走运,大企业拼命标榜的“科技与狠活”到头来却把人捆成“人质”?

说白了,中国新能源发展快归快,政策风口再大,车企再会营销,都不能拿基础安全开玩笑。

科技再炫,外观再炸裂,不把消费者的生死攥在心里,那都是虚的。

我们要的不是“公关短信”,不是门能不能开,而是遇到问题时最坏的结局都能保证“不赔上人”。

逃生时间,安全距离,爆炸风险,都是冷冰冰的数据。

可对每一个坐进车里的人来说,车是移动的家,安全该是最起码的承诺,不是事后才来一句“还好逃出来了”。

要是安全感还得靠“顺利开门”维持,那以后谁还敢放心把家人放进车里?

一句话,这事不能就靠厂商遮遮掩掩的官腔糊弄过去。

别等悲剧又一次刷屏,汽车圈全员默哀,互喷一波“到底谁的锅”,而真解决办法还是遥遥无期。

更别让消费者对新能源品牌热情和信心就这样被消耗殆尽。

都说中国新能源汽车是趋势,也是未来,可别让这条路走成“谁活命谁幸运”的赛道。

车企们,真正把安全做到极致,比啥营销、噱头、嘴炮都强多了。

要是你遇到类似的车企回应,你会觉得安心还是心慌?

你怎么看待现在新能源圈“安全底线”这个问题,欢迎跟咱聊聊,说说你的看法。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