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汽车以月销超4万的成绩横扫市场,当问界、零跑等品牌争相押注增程式赛道,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却在2025年魏牌高山发布会上抛出惊人之语:“我们有更好的Hi4技术,为何要开倒车?”。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刃,刺破了新能源汽车行业表面的繁荣,暴露出技术路线之争的残酷真相——究竟是拥抱市场的短期红利,还是坚守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的深层焦虑。
增程式:从“技术弃儿”到市场宠儿的逆袭
2024年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暴涨167%,74.9万辆的销量远超纯电与插混车型增速,理想、问界等品牌用数据证明“续航焦虑经济学”的胜利。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更断言,增程式是“最先进的技术路线”,其“油发电、电驱动”模式在零下20℃严寒中续航达成率比纯电高40%,成为北方用户刚需。
然而技术派的质疑从未停息。穆峰直指增程式本质仍是燃油依赖,发动机发电再驱动导致能量二次损耗,热效率仅47%的增程器相比Hi4多挡混联直驱模式存在先天劣势。大众前高管威德曼曾称其为“过时技术”,魏牌前CEO李瑞峰更直言“落后是行业共识”。这场“市场现实主义”与“技术理想主义”的碰撞,让增程式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争议。
长城的选择:Hi4技术路线的生死赌局
在同行疯狂涌入增程式赛道时,长城却宣布五年千亿研发投入聚焦纯电、氢能与混动,2045年碳中和目标下,其Hi4技术通过多挡直驱实现全场景效率最优。数据显示,用户34.7%的行驶里程处于发动机高效直驱区间,相较增程式单一发电模式,综合油耗降低15%。
这种战略选择背后是残酷的商业逻辑:增程式车型虽短期热销,但政策红利窗口正在关闭。欧盟已计划将增程式踢出新能源补贴名单,中国“双积分”政策亦可能调整。长城押注的氢能轿车与215GWh电池产能布局,试图在碳中和终极战场上建立壁垒。穆峰的抉择,实则是用短期市场份额换取长期技术主权。
行业分裂:过渡方案还是终极形态?
产学研界的撕裂从未如此鲜明。清华大学帅石金认为增程式是“场景互补的必然选择”,而罗兰贝格袁文博预测2030年全球45%纯电份额外,增程式将与插混平分剩余市场。但反对者指出,当800V超充普及至县城,当固态电池量产成本跌破500元/kWh,增程式的过渡属性将暴露无遗。
理想汽车已悄然布局纯电车型,零跑推行“增程+纯电”双线战略,暗示行业共识——增程式终究是阶段性方案。而长城拒绝跟风的底气,来自其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5%,柠檬混动DHT系统实现纯电、混动、直驱无感切换,在技术纵深上构筑护城河。
用户用脚投票背后的残酷真相
家庭用户用30万元预算将理想L7推上销冠,问界M7两个月斩获8.6万订单,证明“续航安全感”仍是购车首要考量。但另一组数据更值得玩味:92%的增程用户日常选择纯电模式,仅8%场景触发燃油发电。这揭示出吊诡的现实:消费者为“可能需要的续航”支付溢价,而企业为“低频需求”背负技术包袱。
长城的选择或许暗含对用户需求的深层洞察:当充电基建五年内覆盖全国95%高速服务区,当换电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真正技术革命将从解决焦虑转向提升体验。Hi4追求的不仅是能耗优化,更是通过智能能量管理实现“全场景无感切换”,这或是高端化的终极密钥。
互动话题:增程式是务实之选还是战略妥协?
1、支持观点:破解里程焦虑的终极方案,严寒与长途场景不可替代
2、反对观点:延缓电动化进程的技术桎梏,背离零碳目标
3、中间立场:技术多元化的必然阶段,市场自会筛选最优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