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说小米挖人的事儿,说实话,刚看到兰博基尼设计师加入,我脑子第一反应是:雷军图啥呢?之前从宝马那边捞了个设计主管,这回又把兰博基尼的设计大拿拢进队伍——小米这是准备玩大了?你说他挑的这几个人,可真都不是省油的灯。
大家有没有想过,小米挖来这些人到底有啥用?能让车立马变“兰博基尼”还是“宝马”?一线巨头的脸面背书,到底多大程度上能直接落到国产车这张桌子上?设计师的履历表上的高级品牌,到你手上,是不是就能端出来一份高大上的菜?
这问题不怪我抬杠,主要是咱们这些年看得太多了。无论是华为也好,小鹏、蔚来也罢,动不动就砸钱挖重量级人物。感觉车圈这一波,你不搞点人设,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你在“极致造车”。但冷静想一想,现在是设计师堆积法能解决核心问题吗?还是说,这是品牌形象升级的捷径——反正先把腔调捏起来再说?
小米这波动作,狠是狠在策略清晰。先后把宝马和兰博基尼的设计师拉过来,一方面,是给自己贴金,彰显“我们要做好车”的决心和财力;另一方面,是真准备搞场设计创新,这点,无论你黑不黑它,人家确实舍得下本。尤其是针对欧洲市场,设计一关不过去,车再好卖不动也是白搭。小米像是坐在全球舞台上,抬头说:“看,我们不光是中国的技术玩家,我们也有欧洲设计大咖,一点不比你们土。”
那问题来了,这样堆国际大咖,到底能带来多大的实际变化?大家想想,一个品牌装上大V头衔,就能立刻脱胎换骨?中国汽车核心技术和底层供应链是真的不差,这几年看比亚迪、长城、吉利、甚至理想,大家多少都在质感上、智能化上玩出点花活来。可大众心里还是有个结——国产品牌,多少差点意思,特别是在“样子货”这件事上。小米砸重金挖来兰博基尼设计师,是不是也就是为了这口气?
我们买车,到底在追什么?有人注重价格,有人追智能,有人是觉得自己的车必须有个“范儿”。中国老百姓这几年变了,知道保障家用重要,也知道潮流不能落后。小米如果借兰博基尼和宝马这两块招牌巴拉高端形象,自然对自己的车能带来溢价。毕竟谁不想体验一把“家门口的兰博基尼设计”?但真要论落到市场终端,你给我多炫的外壳,内里还是三天两头异响、漏水、品控出问题,还管你哪个大佬画的饼?
说白了,咱们买的是结果——安全、品质、体验全方位靠谱,然后光环加持锦上添花。咱中国老百姓,有一点好,就是实在。互联网吹得再狠,最后还是下地干实事。哪怕你招一百个兰博基尼设计师,咱这车门缝还得靠卫生纸、卫生巾去塞,那上层再豪华,下面也难服众。
再想一步,这波操作是不是有点大厂焦虑那味道?小米虽说手机铺天盖地,但汽车是个全新赛道。雷军自打宣布造车那一刻,大家对他的期待就带着怀疑——你行么?你能搞大么?于是,小米得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给市场吃颗定心丸。请国外大牌设计师,确实能让更多关注度、讨论度涌过来,无论是抖音快手,还是微博小红书,一波一波的好奇心先起来。但热度和实力终究不能划等号。品牌建设,有多少是在堆砌名气,有多少是真的在锤炼产品力?
这次我看榜单,小米品牌声量排第十四,声音不小,进步还挺快。但各个平台的评论声区分特别大。有人天天喊失望,不是交付慢,就是售后僵硬,还有说没点人情味,说大企业架子大得要命。另一些人却被“设计师大军”咂舌,觉得“咱中国终于有派头”。典型的两极对立,说到底就是“名气光环和实际体验”的拉扯。品牌要做得长远,就不能靠一时的花架子,靠得住还是得车好用、耐用、服务不掉链子。
再深挖一点,小米造车这场仗,跟以前做手机那波完全不一样。做手机的时候,拼的是渠道、供应链、APP生态,谁会搞更牛逼的代工厂和MIUI。当年小米、华为、OPPO争得头破血流,现在到了车上,比的更多是硬件整合、智能系统,还有最关键的,用户的感受和信任。现在汽车市场内卷有多激烈?蔚来、小鹏、理想一个个都要命地烧钱圈粉,靠的是不断迭代“用户体验”。雷军这次下大本招设计师,是不是也深知——如果没有足够的特色和噱头,消费者根本记不住你?
但反过来说,这路能不能一直走下去?大佬满天飞,外在光鲜容易,难的是怎么变成独到的、属于小米自己的设计语言和品牌灵魂。宝马、兰博基尼的标签贴上,头几年肯定新鲜感爆棚,慢慢地你就是要解决“谁是小米”的问题。咱们中国不缺仿得快、学得精的企业,但要真独树一帜、让人一眼认出来“一看就这是你小米的车”,就得靠自己悟出来。不然,设计师再牛,你做出的也只是别人家模板的翻版。
时代和消费者其实都很直接:设计,可以锦上添花,但实用才是核心。你看日系车为什么能打?不是外观多炫,而是稳定、便宜、省心。再看特斯拉,外表无边框门把手、极简风,有多少是挖人的锅,更多还是自己摸索和用户调教出来的。雷军这一套“高薪养兵”,短期效果不错,长期还得看产品“落地”。
所以有时候我会想,中国汽车早晚会有世界自己的范儿,但不是靠光盲目打明星牌能练出来。雷军这波勇气不小,大手笔请大咖,不如问句:小米,你不光要外壳漂亮,你的“里子”准备好了吗?技术、品控、服务、用户心里的安全感,你一样都不能少。等有一天,大家提起小米汽车,能说“这就是属于中国自己的高级感”,那才是一切设计师、品牌策略的终极意义吧?
最后给小米点建议:造车,别成了“帽子工程”。牛人请得再多,终归要贴近用户,把复杂的东西做得简单——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开得爽、用得放心。这才是真正的牛。剩下飘在天上的光环,早晚都得落地,哪怕你头顶十万个兰博基尼,也扛不住老百姓心里那杆秤。这一秤,重得很,大家都要掂量掂量。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