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YU7发布会刚结束,二手平台的黄牛们已经连夜把代抢费炒到了上万元。这年头,连"抢购资格"都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到底是科技改变了生活,还是贪婪扭曲了市场?
当小米销售人员在苦口婆心提醒消费者"谨防受骗"时,那些标价199到10000元的代抢订单正在某鱼上疯狂刷屏。多么讽刺的画面——这边厢企业还在开发布会,那边厢灰色产业链已经同步上线。我们总说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可怎么每次新技术带来的,总少不了一群闻风而动的吸血蚂蟥?
记得去年小米SU7发布时,黄牛们把订单炒成"期货"的闹剧还历历在目。当时有人花八千块买个"优先提车权",结果等到新车变旧款都没提到车。如今同样的戏码又要上演,只不过这次连价格都没公布,黄牛们就急不可耐地开始收割韭菜了。这些人的商业嗅觉,简直比猎犬还灵敏。
更魔幻的是,这些代抢服务都打着"抢不到不收费"的旗号。听起来很良心是不是?可仔细想想,这跟赌场里"买定离手"有什么区别?黄牛们根本就是在用消费者的焦虑情绪做庄,反正抢到了血赚,抢不到也不亏。而普通消费者呢?除了要跟几十万人拼手速,现在还得防着各种钓鱼诈骗。买个车而已,怎么搞得像在玩鱿鱼游戏?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万物皆可炒作的年代,连消费行为都被异化成了一场零和博弈。有人连夜写抢购脚本,有人专业代拍代抢,有人倒卖预约资格......当正常的市场交易被层层中间商吃差价,最终吃亏的永远是那些老老实实排队的普通人。这哪里是在卖车?分明是在考验人性。
小米销售那句"谨防受骗"的提醒,听着格外心酸。企业明明想好好卖产品,却不得不分出一半精力来帮消费者防诈骗。就像开饭店的不仅要研究菜谱,还得教顾客怎么识别地沟油。这种畸形的市场环境,到底是谁的耻辱?
看看那些标价上万的代抢订单,再看看普通消费者战战兢兢的咨询记录,你会突然理解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反感"饥饿营销"。当科技创新的光环被黄牛经济啃噬殆尽,当消费体验变成防骗闯关游戏,我们是不是该反思:究竟是企业玩脱了,还是这个市场病了?
或许某天,我们买车的流程会变得像去银行转账一样,需要反复确认"是否遭遇电信诈骗"。到那时,再酷炫的"天际屏"也照不亮被套路阴影笼罩的消费市场。毕竟,当一辆车还没上市就先养活了一条灰色产业链,这样的"创新"实在让人笑不出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