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高速免费新政引发争议,5000公里额度更“良心”?
每到节假日,中国高速公路就像翻滚的油锅,什么都往里倒——私家车、公务车、顺风车,满溢的热情和车尾气齐头并进。免费的诱惑不可抗拒,结果是人人堵、车车慢,费油费时——更别说高速服务区里的泡面已成为新一代“节日标配”。今年两会,有代表建议:干脆取消节假日高速免费,改为每车每年发放5000公里免费额度。这一提议像扔进水潭的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
“免费=堵车”,这样的等式,你分明是用体验反复验证出来的。去年国庆,不少人为了见家人,一路被堵得生无可恋。开100公里要4个小时,比蜗牛加加速都追不上。有人调侃,免费高速最后成了“免费停车场”。悲剧的是,你本想省过路费,结果油钱反而比过路费贵。而新方案像黑科技“灵活券”:5000公里自由分配,不再硬性锁定时间节点。周末回趟老家、工作日错峰走亲访友,全凭你心情安排。有人说:“愿意选啥时候上路,怎么也比被堵三小时进个收费站强。”
当然,五千公里额度并不让人觉得“亏”。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居民为例,普通家庭一年的高速出行,5000公里大概率用不完。上下班通勤50公里的话,小算盘一拨拉:一年往返100次也才刚好用光。一年就春节用一次高速的家庭不会闲置福利,每月都得跑业务的高频用户也能缓和过路费压力。以前“会过日子”的得使劲琢磨哪天出门,指望免费时段捡便宜;新规下大家一视同仁,按需畅跑。而现有政策“按时间发糖”,谁赶不上假日高峰,羊毛就薅不到。公平,正是这五千公里的核心卖点。
换个角度,新方案还“逼迫”我们改变固有出行习惯。没有了免费假日的集体“春运”,车辆流量自然而然被分流。服务区不再人满为患,厕所外不再大排长龙,泡面也终于能下锅了。尤其有娃家庭,假期避开高峰,少了堵车带来的鸡飞狗跳。有人说,交通福利的终极理想:不是让谁先走,而是让大家都能走得更从容。
当然,反对之声也不少。有人不满:“以前节假日不收过路费,日常出行没这项支出,现在变相收税?”也有人担心,额度用完之后不小心超里程,是不是又会迎来天价账单?一番讨论之后,反倒暴露出公共政策的软肋:任何方案都难以保证绝对公平,只有调整权重后最大化社会整体利益。5000公里的灵活使用权,也许就是效率与公平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真需要节假日高速免费吗?也许这才是核心问题。免费的背后,是有限资源的再分配,换取了暂时的宽慰,却带来了更大的拥堵成本。长远看,让出行回归常态,用市场手段让资源有序流动,比一窝蜂“假日狂奔”更健康。正如那句古话:给你网,让你钓鱼,而不是临时撒网让大家一起捞鱼。
说到底,高速免费额度的调整,触碰的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路权,也反映了社会运行的公平逻辑。是“假日塞车党的福利”,还是“按需分配把控”的进步?结论不重要,讨论本身才有意义。正如马路上的每一辆车,最终都要选自己该走的那一条路。
那么,如果5000公里年度免费额度真的落地,你会怎么合理利用?用来错峰探亲?还是留到年底大迁徙?别让泡面成为假期记忆的全部,“少堵一点”,也许就是幸福的起点。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