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摩托圈的朋友可能发现个怪事儿——大排量摩托(250cc以上)整体卖不动了,可春风动力却逆势冲得猛。2024年它直接卖了11.42万辆,第一次捧起行业冠军奖杯;到2025年上半年,优势更扎眼,比第二名多卖了近1.9万辆。
更让人惊讶的是,2025年19月,春风在200cc以上玩乐型摩托里,零售占比就有37%,尤其是仿赛领域,600cc以上车型里,单675SR一款,单月销量占比就高达41%。都是做摩托的,为啥别人卡在瓶颈里动弹不得,春风就能一路突围?
有人说春风赢在赛事营销,拿了MotoGP制造商总冠军带火了品牌;也有人说靠和KTM合作沾了技术光,或是售后升级——配件降价30%70%、全国联保拒赔就补500块。
这些事儿确实能拉好感,但要说能让春风赢过所有对手,还差得远。真正撑着春风往前跑的,还是硬邦邦的产品力,尤其是在研发上的“死磕”。
近三年春风在研发上砸了超26亿元,2024年一年就花了10.26亿元,背后还有1500多人的研发团队。关键是这些钱没花在“堆配置”上,不是把最顶级的零件往车上凑,而是花在“深度调校”上。
就说它家250SR,都卖6年了还热度不减,2024年250cc系列光这一款就卖了1.9万辆;还有450SR,论单个配置它不是同级别最顶尖的,却能稳稳站在顶流位置。为啥?因为骑起来顺滑,操控还精准,摩友要的就是这种“人车合一”的感觉,堆一堆花里胡哨的配置,骑起来却别扭,谁会买账?
而且春风出新车特别克制,不像有些品牌一年恨不得推十几款,啥品类火就往啥里扎。它每年就出34款新车,还死死盯着仿赛这条主线——从2023年的450SR,到后来的675SR、750SR,再到即将推出的1000SR,一步步把仿赛产品线补全,不盲目碰巡航、踏板这些热门品类。
对老车型也不撒手,250NK上市8年,换个发动机、升级个滑动离合,照样能卖;就算偶尔出个不太成功的车型,比如500SR,也能快速迭代优化,把试错成本压到最低。车型少了,生产复杂度也降了,渠道库存天数从72天降到55天,效率一下就提上来了。这样稳扎稳打,能不比那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品牌强?
技术上春风也没闲着。从最早的单缸250cc,到后来的三缸675cc、四缸750cc,现在还要上公升级的V41000SR,直接把国产三缸仿赛的空白给填上了。以前高端电控配置只有外资车才有,现在春风把电子油门、TCS、弯道ABS这些,都下放到中端车型上,跟外资车的差距越来越小。
更妙的是,它家极核电动摩托也没拖后腿,2025年上半年卖了25.05万辆,同比增长652%,电动领域的智能化技术还能反哺燃油车,这相当于两条腿走路,比别人多了个助力。
出海这块春风也没瞎折腾。在墨西哥建工厂,就是为了避开北美市场的高关税;在泰国设基地,正好能借RCEP规则降成本。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降到30%以下,说明国内市场抓得牢,海外也没丢。
而且它不搞“一款车卖全球”,欧美市场主打高端全地形车,市占率能到74%;东南亚就做小排量通勤车,贴合当地需求;国内网点超过600家,渠道越铺越密。这种“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的本土化策略,比硬推不适合的车型聪明多了。
赚钱能力也得提,2025年上半年春风净利润10.02亿元,同比增长41.35%,摩托车业务毛利率还在优化,这说明它不是靠低价冲量,是真能赚着钱。风险管控也到位,靠自然对冲把汇兑损失降了83%,还跟原材料供应商签了长期锁价协议,成本稳得住。这样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能不强吗?
其实春风的突围,给国产大排量摩托行业提了个醒——以前靠“性价比”抢市场,现在得靠“品价比”赢人心。日本大排量摩托人均销量峰值能到12辆/万人,我国现在才3.9辆/万人,算下来潜在市场空间每年有169万辆,还大得很。
而且现在250cc以上的踏板、巡航车还是空白,就像春风刚出的AURA150踏板,带坐垫压力感应、屏幕密码解锁,已经开始往这些领域探路了。老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做企业也不是靠一时口号,春风这样盯着调校技术、优化供应链,慢慢形成“产品好→口碑佳→销量涨”的飞轮,才是长久之道。
你身边骑春风的朋友多不多?他们当初选春风,是觉得操控特别好,还是看重性价比?或者你对国产大排量摩托有啥看法,评论区跟我聊聊,一起唠唠这行的门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