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买车不是一场大型“找茬”现场?
眼看着身边的朋友,白天在办公室吐槽“地铁太挤,公交太慢”,晚上回家刷短视频,被各路网红主播“新能源香不香”洗脑,第二天又开始和家人讨论“油贵,电不靠谱”。
这年头,想入手一辆既能体面出门、又不整天提心吊胆的家用SUV,难度不亚于高考填志愿。
可就在大家还在“油电之争”里纠结得头大时,埃安突然扔出了一枚“国民增程大五座”——i60,预售价一出来,12.68万起(增程版)、11.98万起(纯电版),还配三重大礼包,简直把“价格战”玩成了“拼多多砍一刀”。
先捋一下这事的来龙去脉。
广汽埃安,一家靠着EV+ICV自研技术八年磨一剑的新能源玩家,眼瞅着中国家庭消费者越来越想要“既要续航长、又得安全、还想智能辅助”的SUV,憋出大招——i60。
你说它是埃安的门面担当也行,说是广汽集团第一款15万以下增程车型也不为过。
主打的就是一个:让“国民”不含糊。
从动力、颜值、配置到价格,处处插着“卷王”标签。
你要续航?
综合跑到1240km,纯电模式210km。
你要安全?
弹匣电池2.0,500亿公里0自燃,提前一年过新国标。
你要智能?
GSD智驾辅助,AEB功能40万公里才触发一次。
你要面子?
车漆工艺和黄金分割比例,设计师的钱都花在了“看得见的地方”。
你要里子?
三十分钟不到满血复活的3C快充,内饰软包、氛围灯、木纹肌理统统安排。
说实话,现在新能源SUV市场卷到这种地步,不卷点儿新花样,怕是连“上桌喝汤”资格都快没了。
可真卷起来,就没人问一句:这么便宜,这么“全能”,到底是技术进步,还是套路升级?
咱们这些苦哈哈消费者,是捡了便宜,还是变了韭菜?
先说观点:i60能火,但别神化。
它代表了一种新趋势,但绝不是什么“技术革命”的终点站。
为什么这么说?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表面一片繁荣,实际上“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强者恒强,弱者淘汰得比打王者还快。
大家都在追高智能、拼长续航、秀安全技术,但你仔细琢磨,这些亮点,真是“国民刚需”吗?
还是厂商们合谋,把“担心的事”变成你“必须买单”的东西?
再深扒一层,如果价格真那么美好,配置真那么良心,同级对手怎么办?
你看,原来大家买车还得看品牌、看面子、看体验,现在全变成了“配置表比武大会”。
今天你11扬声器,明天我12;你3C快充,我来个4C;你黄金分割车身,我整个水晶内饰。
大家卷得风都不带喘的。
可消费者真能分辨出什么是“刚需”什么是“噱头”吗?
比如,咱们日常开车,真的需要一箱油跑1200公里吗?
一年去几次西北大草原?
还是说,纯粹是“续航焦虑症”被市场营销反复放大?
还有安全问题。
弹匣电池2.0,全球首创枪击不起火这事儿,看着震撼。
但你琢磨琢磨,家用车日常用得着“被枪击”吗?
(当然哥不是说没有治安问题,就是觉得家用车防弹有点超纲了)。
本质上,这一大串零自燃、超材料、蜂窝铝合金……其实是行业升级的必然。
别家迟早也得跟上,技术红利期并不长。
再说智能辅助。
GSD智驾辅助系统,AEB误触发率40万公里小于1次,392类子场景,300种泊车……这些参数听着挺高级。
可问题来了:多少消费者真会用、会配合?
我就见过不少叔叔阿姨,买了带L2的车,一次没开过自动跟车,倒车入库还得叫儿子。
就算你技术牛到飞起,实际落地体验和普通人驾驶习惯之间,始终有条不可逾越的“学习曲线”。
再加上国内路况复杂、算法千变万化,智驾的“实用门槛”和“炫技门槛”,其实是两回事。
说到这儿,咱再自黑一把:要不是自己钱包瘪,看这些新能源车的发布会恨不得全都买回家。
“99元下订抢6660元礼包”这种活动,搞得我仿佛又回到了“淘宝双十一秒杀iPhone”的青春岁月。
可冷静想想,新能源车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价格?
技术?
服务?
还是“买车送音响头枕”?
我倒觉得,真正的决胜点,是品牌能不能“服务到家、体验到底”,让你买得安心、用得省心、养得长心。
你说对不对?
现在大家都在喊“科技平权”“价值普惠”,可一年后、两年后,这些车的二手残值、售后维修、OTA升级,到底能不能跟上承诺?
这才是真“国民好车”的试金石。
更别提新能源行业的“周期魔咒”:今天爆款,明天就可能被新势力“反杀”。
i60也好、任何一款同级对手也好,想要长红,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谁真正懂得用户的“隐形需求”,谁能把噱头变成日常的“安心感”。
最后丢个问题:你们觉得“国民增程大五座”这种SUV,到底是买给刚需家庭的“幸福工具”,还是消费升级里的“新智商税”?
你在选车时,最看重的那一票,是续航、安全、配置,还是“朋友圈点赞数”?
欢迎评论区唠一唠,说不定你的犀利观点,能帮更多人少踩几次坑。
说到底,买车跟人生一样,选的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最炫的,而是最合适自己的。
你说是不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