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联合整治,打击黑公关,力推汽车行业回归正道

汽车圈,最近又不太平。六部门联手出击,要集中整治车圈乱象。你是不是也早就盼着这一天了?以前买车,怕的不是买贵了,而是被各种坑人伎俩套路得团团转。今天,终于有人出面收拾这些鸡飞狗跳的事——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这场整治?它能不能治好汽车行业的“老毛病”?整治之后,又能不能让大家买车少掉坑?这都是值得琢磨的事。

为什么现在整治汽车行业乱象这么急?你仔细想啊,这两年新能源车、智能汽车搞得那叫一个热闹,各种品牌、各种新技术扑面而来。可是热闹背后,乱象也越来越多。靠吹牛赚钱的、靠抹黑竞争对手挣钱的、靠忽悠消费者上分的,各种套路层出不穷。你不是被“续航八百公里”忽悠过,就是看过某高管带头在网络上对着骂。有人还真能把黑公关做成全职,哪家企业不听话就给你安排上“负面评价套餐”。说白了,这就不是正常卖车的生意了,这就是看谁黑得狠、吹得狠、骂得狠,谁就赢了。

你说,一辆车那么多钱,买了开十年八年,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开着安全省心?可实际情况却是大家在“信息战场”上看花了眼,买车成了拼智商和心理承受力的游戏。不信你到汽车论坛里随便刷刷,竞品之间全靠水军互黑,没人踏踏实实讲产品优劣。厂商内部还搞“舆情监控”,甚至有水军小组天天练习怎么编段子黑对手。厂家高管也不甘寂寞,隔三差五出来“喊话”,看谁嘴皮子利索能把对方怼下去。这场大戏看着热闹,受伤的都是消费者——买了假技术、丢了真钱、最后谁都不放心自己的选择。

六部门这次玩的就是大手笔,摆明了不和行业里那些“糊涂账”妥协。要查的是“黑公关”“虚假宣传”“煽动对立”,连营销公司、平台账号都在收网名单里头。为什么要动真格?因为有些人早就靠着灰色地带疯狂赚钱,一个新车上市,先不管车好不好,网络上必然铺天盖地负面消息。有些公关公司直接对企业说:“不给钱就让你天天火上热搜。”讲道理,这都不是市场竞争了,这是勒索、诈骗,和卖假货没区别。

你问,平台能不能自己管好乱象?答案是:白费劲。其实平台本身也想干净点,毕竟大家都不喜欢被水军刷屏、被数据造假。但你要是看平台这些年的“努力”,你就会发现——立规章、封账号、清水军,表面工夫做得挺好,可越管越乱。这是为什么?因为利益太大,大家谁都不肯退出,谁都想着能多骗一天是一天。你不信,随便找个热门车型,淘宝一搜索,“评论代刷”“数据优化”满地都是,挂出来卖都没人查。时间长了,行业里就默认了这些伎俩,谁不会玩谁吃亏。你还敢指望平台自我净化?这和让房东自查房源安全,没区别。

我们都知道车企做宣传是天经地义,但宣传归宣传,吹牛就是吹牛。现在很多厂商,明明知道续航是实验室的数据,偏偏把理论值当真拿出来忽悠。你要指责他们,他们就解释是“综合续航”“慢充快充结合”啥的。消费者看不懂门道,最后买了之后发现充不满、跑不远。你要是投诉,客服小哥给你念一堆“协议条款”,就差没让你自认倒霉。这不是推卸责任吗?你研究半天,还得感谢对方给自己补上节课。有的厂家更狠,把高科技名词往宣传里一塞,仿佛是有点什么“跨时代的突破”,大家一听都心动,结果买回来就是个图标。说到底是厂商不会做产品吗?不是,就是怕输给别人,没有底气拼技术,只好拼嘴皮子。

你是不是还见过那种睁眼说瞎话的高管?发布会上动不动怼竞品,甚至拉踩参数。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竞品性能数据往下调,搞点“对比优势”,但实际用户一体验,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不就和小时候两家卖熟食的在门口互骂差不多,谁能信这些?你问这些人有没有底线,他们还真信:“流量就是一切,不炒作怎么活?”可这种炒作看起来过瘾,对消费者有啥好处?买的人信息越多,坑越多,最后只会一身冷汗。

你现在是不是要问:都乱成这样了,整治能有效果吗?我也想问。说实话,灰色产业链根本不是一天能查干净。公关公司各有招数,水军账号分散在各个平台,今天查了“水军甲”,明天就出个“水军乙”。有些厂家宁愿多花几百万维护公关,也不愿花这些钱提升产品。你让平台自查,平台能查,但查不到根——平台自己也有业绩压力,谁都想多卖广告、流量越多越开心。媒体号平时靠吸粉,出点“黑料”反而最能上热门。这事儿,谁都知道,但谁都舍不得彻底放弃。

六部门联合整治,打击黑公关,力推汽车行业回归正道-有驾
六部门联合整治,打击黑公关,力推汽车行业回归正道-有驾
六部门联合整治,打击黑公关,力推汽车行业回归正道-有驾

但你也别全盘否定,国家大动作还是有可能带来些变化。六部门重拳出击,哪怕只查掉三分之一的黑公关、假宣传,对行业影响也是巨大的。你看,以前你挑车,心里总打鼓,不知道信息到底是真的假的;以后要是整治有效,起码看数据、看体验不容易被忽悠了。大家买车终于不用全靠去贴吧找“老司机”指路,对正常企业也是好事。认真做产品的厂商不用天价请公关打嘴仗,只要保证质量就能卖货——这才是正路子。

你想过没有,汽车行业为啥一直很难回归理性?还不是大多数行业都在试图拼流量、拼噱头,不拼产品力。要是厂商天天研究怎么黑竞品、怎么吹牛能多卖一台,谁会心思放在技术研发上?你指望这些人向工程师发工资吗?恐怕是发水军工资还多点。整治的目的,说白了,就是给行业一个信号:拼噱头行不通了,谁心思没在车本身,很快就会被淘汰。

你再回头想想,到底是哪些人推动了行业乱象?其实是全链条都在为短期流量服务。做测评的本来是服务消费者,最后成了收“保护费”的生意。卖广告的想多赚一笔,结果满屏都是数据造假。公关公司不正常竞争,反而刺激更多企业“互黑”,行业就更乱。长远看,这种打法不会有赢家。你今天吹牛,明天别人加倍吹回来,下一步就是谁骂得狠谁赢,最后大家全都凉凉,只有消费者最惨。

六部门联合整治,打击黑公关,力推汽车行业回归正道-有驾

说到底,大家买车的目的很简单:安全、靠谱、舒适,有点新技术也算加分项。怎么就搞得信息得一层层筛选,还要有点侦探本领?这不是正常的消费体验。你刷评论、整天对着手机看“深度评测”,结果买回来和介绍差十万八千里;你跟着网红去试驾,“两百公里刹停”“零百加速三秒”,结果开着车还没你家老捷达顺手。明明是自己花钱买舒心,最后却像买彩票一样看运气。谁不烦?

现在整治开始了,大家至少可以盼一盼行业回归本来的样子。能不能彻底去除乱象?也别太乐观,毕竟灰色产业链有的是办法应付检查。但如果整治真能把“口水战”“吹牛皮”“黑公关”打掉一大半,行业最强的玩家就回到拼产品、拼服务了。那时候,咱们买车也许就能少踩坑,哪怕不能一步到位,至少信息透明了一点,选择更靠谱。

六部门联合整治,打击黑公关,力推汽车行业回归正道-有驾
六部门联合整治,打击黑公关,力推汽车行业回归正道-有驾
六部门联合整治,打击黑公关,力推汽车行业回归正道-有驾

我还是建议各位买车的朋友,心里别太急,也别光信那些花里胡哨的数据和段子。多看、多问、多瞅实车,别被某些大V、高管一句话带偏。整治是好事,看热闹不如看门道。大家碰到过什么瞎吹猛黑的套路,也可以留言聊聊,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回事儿。毕竟,信息透明了,市场才健康,车才开的踏实。

总该有人问了:等行业真的被净化了,我们的决策是不是更容易了?我觉得起码会好不少。以后谁还敢一开口就说“碳化硅800V平台比航母还牛”,大家就能一眼看穿虚假宣传。你买的不是高管的嘴皮子,也不是网红的剧本,是一辆实实在在能陪你走远路的车。这样的汽车圈,你希望早日到来吗?我相信,整治只是开始,关键还要看市场和消费者的觉醒。吹牛皮、互黑、套路玩得太久,该改改了。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