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这事儿可真不小。咱们国产车这些年风风火火“出海”,在海外支棱起来,尤其是俄罗斯市场,几乎被中国品牌“拿捏”了。你走在莫斯科街头,十辆车里有三辆是中国造,一点都不夸张。而在这背后,奇瑞可是扛大旗的那个——它不仅是国内出口量第一的车企,更是俄罗斯市场的“榜眼”,卖得比很多本土品牌都猛。但谁能想到,就在下周要港股上市的关键节骨眼上,突然传出:奇瑞要全面退出俄罗斯市场?2027年彻底收摊?这消息一出,简直是天塌了!
你说这事儿闹的,是不是有点打脸?前几年还在说“中国车征服东欧”,现在直接要撤退,8%的销量说没就没了,这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今年7月奇瑞全球卖了22万多辆,光是俄罗斯就贡献了快2万,占比接近9%,而且人家还是当地销量第二的品牌,仅次于俄罗斯自家的“老大哥”拉达。这么一块肥肉,说扔就扔?谁不心疼?
那为啥要走?不是生意太好才对吗?哎,问题就出在这儿——不是卖不动,而是赚不了。据不少行业报告和媒体爆料,俄罗斯最近对中国车搞起了“隐形打压”。怎么个打法?先是各种加税,让你的成本高到飞起;再就是动不动就说你“质量有问题”,搞得跟真的一样。可笑的是,中国车早都通过欧盟认证了,安全、排放、耐久性样样过关,结果在那儿反而成了“劣质品”?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嘛!
更要命的是,利润空间被压得死死的。你卖一辆车,可能税前看着还行,税后一算,嘿,白忙活!甚至有的车型直接亏着卖,就为了保住市场份额。长期这么玩,铁打的企业也扛不住啊。奇瑞现在正准备港股上市,财报必须漂亮,投资人最怕风险。一个随时可能“政策翻脸”的市场,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
再说说这个市场到底有多重要。截止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在俄罗斯累计卖了325万辆车,销售额高达5560亿卢布,占整个俄罗斯乘用车市场快五分之一了!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卖出五台车,就有一台是奇瑞。这种渗透率,别说短期替代,就算五年十年,都不一定找得到第二个这么“给力”的海外市场。你说它能轻易放手吗?肯定不舍得。但现实是,留着可能血亏,走了又肉疼,真是进退两难。
那有没有其他路可走?比如换个品牌、换条渠道继续干?理论上可以,但实际操作难度太大。俄罗斯消费者现在已经认准“Chery”这个牌子了,你要是换个马甲,人家不买账怎么办?而且分销网络、售后体系都是现成的,推倒重来成本太高。更何况,政策风险摆在这儿,谁敢保证换个名字就不被针对?所以啊,逐步收缩、2027年彻底退出,可能是目前最稳妥的“体面离场”方式。
咱们再来看看其他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情况。长城、吉利、江淮这些也都曾风光一时,但现在不少都在收缩战线或调整策略。原因出奇一致:政策不确定+利润太薄。相比之下,有些品牌选择“本地化生产”来规避部分风险,但建厂周期长、投资大,也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奇瑞这次带头退出,会不会引发连锁反应?我看八九不离十。毕竟,谁也不想当“冤大头”。
当然,也有朋友会问:就不能硬刚到底吗?靠低价卷死他们?兄弟,醒醒,这不是拼多多砍一刀。汽车是重资产、长周期的生意,一味拼价格只会把自己拖垮,品牌形象也会越来越“廉价”。你看人家比亚迪在欧洲,走的是高端路线,卖30万+的车照样有人买单,靠的就是技术、品质和口碑。反观在俄罗斯,咱们很多车卖得太便宜,虽然销量好看,但利润薄如纸,一旦风吹草动,立马“跌冒烟了”。
那未来怎么办?我的看法是,奇瑞这一退,短期看是损失,长期未必是坏事。与其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耗着,不如把精力和资源转向更稳定、更有潜力的地区,比如中东、拉美、东南亚,甚至是欧洲。而且,港股上市融资后,手里有钱了,正好可以加大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从“性价比之王”向“技术实力派”转型。
说实话,看到奇瑞要退出俄罗斯,我心里挺复杂的。一方面,为国产车出海受阻感到憋屈;另一方面,也理解企业的无奈和理性选择。做生意,终究是要赚钱的,不能光靠情怀撑着。
所以最后我想问问老铁们:你觉得奇瑞这波操作是明智之举,还是太过保守?如果是你,你会继续坚守一个高风险高销量的市场,还是果断止损去开拓新天地?这样的战略调整,你爱了吗?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