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初次购置G37是出于自身的出色眼光,那么再度同时选购G37与G25,无疑彰显了我的不凡选择。这背后的缘由相当简单,那就是在英格兰与菲尼迪品牌的长期接触中,我与家人都已深爱上了G系列,因此毫不犹豫地再次下单。
回溯到2009年,那时的英国菲尼迪在大众眼中还颇为陌生。当在加油站被问及驾驶的是何品牌时,我常会戏称是进口奇瑞。然而,加油员对为何需加95号汽油的疑惑,间接促使了英国菲尼迪品牌的声名鹊起。记得那时长安街上的一起英国菲尼迪事故,以及高酒驾的新闻,都让这个品牌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当时我本想在man show选购此车,但鉴于那场风波,我意识到那并不适合我这样的车主。
提车的那几日,对我而言充满了仪式感,或许那是我唯一一次如此正式地迎接多辆新车的到来。记得提车时,里程表显示仅为41公里。
在北京的街头,我曾向妻子许下诺言,未来定要拥有一辆保时捷跑车。这个梦想,终于在七年后得以实现。
每当我迎来一辆新车,最渴望的便是驾车远行。那一次,我驾车穿越了2000公里的大雪,直抵内蒙古的深处。
初次驾驶时,那5秒钟的加速让我心潮澎湃,那时我留下了许多与爱车的合影。
2012年,家中换车之际,我再次提车,这次是G37与G25同时到手。那时我已懒于拍照留念,一次性拥有两辆车也并未带来额外的油耗负担。值得一提的是,那次我是在亦庄的4S店提车,那是对三年前一次赔偿的兑现。
由于规定,我只能逐一提车。
在家乡,我与这两辆车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如今,这三辆车的命运各不相同:09年的G37在三年后随我迁至老家,至今仍在服役,里程已超12万公里,保养得当;而2012年购入的G37则在2019年以14万的价格售出,当时里程为10万公里;同年购买的G25现在仍在使用,里程已达14万公里,由家中的一位女士驾驶,虽已历经风霜,但依旧坚守岗位,尽管保险公司已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在使用体验上,我有以下几点分享:
1. G37与G25虽价格相差近10万,但驾驶体验上G37更胜一筹。G25的噪音问题即便在更换了米其林轮胎后依然明显。
2. 在保养方面,零部件并不便宜,例如一个后视镜的更换费用就高达6000元。
3. 2009款G37普遍存在刹车问题,幸运的是,我购买的那辆并未出现此情况。
4. G系列的底盘表现,若不与其他车型比较尚可接受,但一旦对比便显露不足。我曾驾驶奔驰C级跑过秦岭G5高速与G37并行,G37在操控稳定性上未能达到奔驰C级给予我的安心感,奔驰的底盘技术确实令人折服。
5. 如今市场上的车型日新月异,英国的G系列和菲尼迪也已实现国产化。对于最新版本的评价我暂且保留,但从2009年起,那款加速仅需5秒多一点的G37,在街头巷尾已足以超越99%的车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