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与猎豹共舞,一汽和零跑联姻丨人汽

大象与猎豹共舞,一汽和零跑联姻丨人汽-有驾

作者:谢人杰

一场关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格局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从技术合作到资本传闻,一汽与零跑的每一次互动都牵动业界神经,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11月初,一则“一汽集团将通过定向增发成为零跑汽车第一大股东”的消息在汽车圈广泛流传。知情人士透露,该方案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并计划于11月17日正式对外公布。

尽管零跑汽车官方迅速回应称“消息不实”,但回顾今年3月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后的系列实质性合作,这一传闻显得并非空穴来风。

毕竟从2019年启动三电系统联合研发,到2025年3月签署包含资本合作探讨的战略备忘录,这两家企业的羁绊早已超越普通商业往来。

大象与猎豹共舞,一汽和零跑联姻丨人汽-有驾

这场被业内解读为 “大象与猎豹共舞” 的合作,本质上是央企体系能力与民企创新活力的深度对接,更是中国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一场关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格局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双向奔赴:一汽与零跑的必然相遇

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的靠近,是基于双方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中的现实需求与互补优势。

作为共和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一汽拥有深厚的整车研发能力、完善的生产制造体系和规模庞大的供应链网络。但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这场产业革命中,传统造车底蕴反而成为转型的负担。

一汽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2024年,一汽集团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仅为个位数水平,与其在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大象与猎豹共舞,一汽和零跑联姻丨人汽-有驾

在国资委对汽车央企新能源业务考核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一汽亟需找到一条快速突破的路径。

对零跑而言,这场合作同样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尽管从 2019 年千余辆销量成长为新势力领跑者,且 2025 年上半年实现0.3亿元净利润,但细究财务数据可见,其核心业务仍存经营亏损,盈利依赖财务收入支撑。

更关键的是,在新能源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零跑亟需更强的供应链议价能力与产能扩张支撑,而一汽在长春、成都等地的生产基地与零部件体系,正是其加速规模化的核心资源。

大象与猎豹共舞,一汽和零跑联姻丨人汽-有驾

正如朱江明此前所言,“多次的长春之行,终于迎来今天的‘牵手’”,这场跨越六年的磨合,本质是双方在产业转型中各取所需的双向奔赴。

今年3月,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在长春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在新能源乘用车联合开发及零部件合作上展开深度合作。签约仅20天后,中国一汽电子招标采购平台就显示:红旗品牌G117产品整车联合开发及平台许可费技术采购项目成交方为零跑科技。

技术层面的快速落地,为双方可能的更深层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战略破局:一汽战略与合作的“组合拳”

一汽与零跑的接触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汽集团战略与合作部系统性布局的一部分。近年来,一汽集团在战略投资与合作方面动作频频,展现出其在汽车产业变革中的清晰思路。

收购自动驾驶公司卓驭科技,便是一汽在智能化领域的重要落子。这家专注于L2+至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公司,其核心团队源自清华大学背景,拥有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算法能力。通过收购卓驭,一汽得以快速补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短板。

大象与猎豹共舞,一汽和零跑联姻丨人汽-有驾

除直接投资并购外,一汽战略与合作部还推动了一系列战略性合作。2024年初,一汽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领域展开合作。不同于华为与其他车企的HI模式或智选模式,一汽选择了技术模块化合作的第三条路径。

大象与猎豹共舞,一汽和零跑联姻丨人汽-有驾

“一汽的战略思路很清晰——既要获取关键技术,又要保持品牌主导权。”一位接近一汽战略与合作部的业内人士表示,“与华为、零跑等企业的合作都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模块化引入技术,避免全栈解决方案带来的‘黑盒’问题。”

这一思路在一汽与零跑的合作中尤为明显。零跑汽车独特的“技术输出”模式,使其能够在不涉及品牌整合的前提下,向一汽提供包括三电系统、电子电气架构在内的核心技术。

大象与猎豹共舞,一汽和零跑联姻丨人汽-有驾

一汽战略与合作部在推动这些合作时,展现出不同于传统国企的高效与灵活。据了解,该部门由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和产业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能够从集团整体战略出发,快速评估并推进合作项目。

大象与猎豹共舞,一汽和零跑联姻丨人汽-有驾

人汽传媒观察认为:在国资委要求央企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一汽战略与合作部的职能正在从传统的投资管理向战略生态构建转变。他们不再仅仅关注财务回报,更注重通过合作获取核心技术、构建产业生态。

融合共生:中国车企的必由之路

一汽与零跑的合作,正在打开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新维度:传统与新兴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共生的生态伙伴。这种 “央企体系 + 民企效率” 的组合,基于各自优势的“双向赋能”,恰恰是中国汽车企业该有的样子。

一方面,一汽等央企拥有成熟的工程开发体系、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供应链网络,这些都是经过数十年积累的宝贵资产。另一方面,零跑等新势力具备快速迭代的研发能力、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和用户直达的运营模式,这些正是在智能化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人汽传媒认为,在中国汽车业换道超车,电动化、智能化亟需万亿级研发投入面前,单打独斗已不现实,开放协同才是未来。国企的规模优势与民企的效率机制结合,既能加速技术商业化,又能通过资源整合降低重复投入。

大象与猎豹共舞,一汽和零跑联姻丨人汽-有驾

市场竞争的压力也在加速这一融合进程。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加剧,降本增效成为车企核心竞争力。传统车企可以借助新势力的技术优势,加速智能化转型;而新势力则可以通过传统车企的规模效应和市场渠道,实现快速扩张。

从行业发展阶段看,中国汽车产业的合作取向已从“以量取胜”向“以智制胜”转型。这与2000年至2010年期间企业合作主要以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方智库报告也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将沿央国企通过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外资并购本土新势力获取智能化技术等路径加速演进。

东风集团将风神、奕派、纳米三大品牌整合为“东风奕派科技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携手华为开发新车型;大众和小鹏的合作进一步加深。这些案例都与一汽和零跑的合作传闻一起,勾勒出中国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轨迹。

大象与猎豹共舞,一汽和零跑联姻丨人汽-有驾

当然,融合并非没有挑战。如何平衡一汽的合规要求与零跑的决策效率,如何协调央企与 Stellantis 等多方股东的利益诉求,考验着双方的管理智慧。

但正如管理学家克里斯坦森所言,“颠覆性创新的胜利,需要主流体系对边缘力量的真正包容”。当 320 万台的 “厚重积淀” 拥抱 30 万台的 “野蛮生长”,这种包容与协同所产生的新能量,“技术共享、资本共担、市场共拓”的新尝试,或将打开中国车企走向世界的新范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