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吉利、上汽的车队出现在布达佩斯和马德里街头,欧洲的电动车市场格局正悄悄改变。但幕后的较量,这才是看头。
欧盟2024年那一刀切地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理由是被中国“补贴”冲昏了头脑。 关税最低17.4%,最高可以到38.1%。比亚迪、吉利尿性全开,直接被点名。中国车企眼看欧洲市场变天,但选择不是退回去,而是另起炉灶,把工厂直接搬到欧洲。
这场明抢的背后,是欧美日老车企百年基业的焦虑。
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造车完全靠人带路。 北京吉普、上海大众这样的合资车型,就是当时政策下推动的“师徒”模式。师傅带点工具,中方自己摸索怎么用,合资厂慢慢积累了工艺和供应链经验。到2000年,年产破两百万,本土品牌也能独立开发新车。
长城造皮卡卖往世界,比亚迪苦练电池,吉利收了沃尔沃换来一堆新技术。到了电动车这个赛道,中国的弯道超车一脚油门拉开距离。
欧洲这头老狮子却反应慢了半拍。 德国大众、法国雷诺,底盘和发动机做得溜,但面对动力电池这道槛,就是跨不过去。中国车便宜,性能好,冲进欧盟市场,把老欧洲杀得措手不及。
欧盟2023年开查中国电动车“反补贴”。关税的背后,是欧洲老贵族实在守不住城门了。关税,这招意在给欧洲本土喘口气。可喘气归喘气,市场规律不讲情面。2020年几万辆中国电动车出口欧洲,到2023年飙升到五十多万。比亚迪、MG在英国、德国起量。
怎么应对?干脆加码,2024年又推10亿欧元电池补贴。这钱不是白给,要中国企业分享核心电池工艺。官员说这是“平衡竞争”,其实指着鼻子要专利。
这操作很有意思。当年中国合资引进欧洲品牌,压根没要求什么专利转让,只能靠生产线上小心抄作业。欧洲倒好,现在玩起明抢。
中国企业可不会跟你玩“自家祖传秘方免费带过去”的勾当。 商务部直接升级招式,把电动车动力电池核心技术全列进禁止出口目录。八项专利写进红头文件:正极材料、电池组装、电池管理系统——一项没落下。谁想私下拿专利,通过企业渗透?门都没有。
欧盟嘴上说合作,手伸进车企的口袋。这下倒好,合作的大门开着,底线守死了。中国企业在匈牙利、德国建厂,还能本地请工人、带供应链。可最要紧的技术,死活不往外松。
更尴尬的是,欧盟自己也没个统一步调。 匈牙利总理天天欢迎中国投资,土地、补贴一条龙;西班牙和奇瑞合资,把巴塞罗那老厂盘活;德国车企靠中国市场生存,对高关税怨声载道。法国最激进,不光保护主义,还想欧盟铁桶一块。欧洲一屋子人,心思各有不同。
其实中国这波布局很清楚。正面刚关税,反手以本地工厂、技术铁壁和法律程序三管齐下。起诉欧盟关税计算不公,向WTO投诉,寸步不让。“合作欢迎,核心技术不谈”,话讲得明明白白。
欧洲车企这样急,是怕啥?现在大众、Stellantis们怕的是如果还靠自己搞电池,投资巨大、周期长、成果未必见效。眼看中国电池密度高、充电快,国外品牌只能去蹭合资或“技术换市场”。合资厂大门敞开,但要一个配方,哪家愿意?
说白了,欧洲过去爱教别人,现在自己成了学生。 可是,轮到中方老师上课就嫌收费贵。这买卖可没法谈。
中国现在牢牢掌握产业链。70%的全球锂电原材料都在国内消化。比亚迪在匈牙利工厂2025年投产,产能20万,雇当地工人,这一套操作顺便给匈牙利政府送经济复苏的红利。欧洲要本地化产业,技术差距摆在那,不花时间不砸钱,没有捷径可走。
有意思的是中国电动车出海路线也分散得很。欧洲有墙,东南亚、巴西也能建厂。宁德时代客户遍天下,核心专利管得严,全球供应链稳定。奇瑞和MG也在中东、拉美崛起,电动车热潮一路蔓延。
欧洲“反补贴”关税护住眼下的市场份额,却撬不动技术壁垒。欧盟2025年还在谈判最低出口价、建厂优惠,可技术底线守得死死的。别说抄近路了,连迂回都没机会。
欧美日汽车百年后宫争宠的剧本,改写成了中国品牌唱主角。比亚迪、吉利、宁德时代这帮家伙,不再只靠模仿和组装,直接推着欧洲人学新课。
核心技术终究靠自家下苦功夫攒出来,想一手伸进别人兜里拿成果,历史没这么慷慨。
这场博弈,合作的路还在,但想混桶酱油就是做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