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马自达又双叒叕搞了个专利新花样,这次不是转子发动机再就业,而是自称“汽油不排放二氧化碳”的六冲程发动机。一时间汽车圈炸了锅,网友比吃瓜群众还积极,车评人扒拉着专利图纸眼珠子都瞪大了——毕竟电动车天天电量焦虑,突然有人跳出来号称烧油还能环保减碳,这不是直接给新能源汽车泼桶高温辣油吗?
当然啦,光专利阶段,大家就先别着急买车排队。咱们有太多的“十年后即将量产”专利泡在发明抽屉里了,要不是国内环境允许,我都怀疑马自达是不是也开始“画饼养猪”,顺便收割一波股市热钱。汽车行业的惯例,专利和产品的距离,往往比台湾海峡还宽。小道消息说,这个发动机跟普通四冲程不同,额外加了两道工序,像素挪一步、发动机加一冲程,碳和氢分家,各奔前程,仿佛新时代的天龙八部,主角一人都顶俩。
不过细想一下,原理听着有点意思。前四个冲程还算老老实实,做着进气、压缩、点火、排气的活,和你我开的老爷车没什么两样。可人家第五第六冲程,废气攒到催化分解器,劈里啪啦搞分离,氢气给截胡下车,先储存起来,剩下的碳也不直接喷残杀空气——它还得攒着,等车主下次去4S店或者保养中心献身时,把攒的碳取出来回收利用,碳中和直接实现,环保小红花贴满后脑勺。你说这操作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科技含量听着高了几分,后期运维的门槛也高了不少。
马自达这番心思其实不难猜。毕竟老牌日系摩拳擦掌几十年,内燃机是骨子里的骄傲,突然沦为“电动车革命”的边缘人,脸都快挂不住了。如今新能源高举节能减排大旗,烧油还不被骂成“污染恶魔”?这要不整点新活路,马自达估计只能靠旋转发动机讲讲“致青春”了。所以撸出来这种烧油不排碳的新玩意,既能不换电车,还能装作环保先锋,顺便舔一波过去的老司机。加油站依旧能吃饭,汽修厂隔三差五接点碳分离工单,说不定以后4S店推出“换油+除碳双享套餐”,连会员积分都给安排明明白白。
但别高兴得太早了,理论归理论,现实可没这么美。把氢气分开,用来燃烧,看似不用排二氧化碳;可是真把生成的碳都存车上,你想象一下——一箱油加下去,80多斤白花花的碳躺你车后备箱。开着绕城跑两圈,车身重量比你剁手买的行李还重。时间久了,每次保养都要分解卸碳,往车里装氢气储存罐、碳回收装置、催化尿素箱、传感器一大堆。开着是碳中和,修起来成油中恶,哪天再遇见设计漏洞,尾气堵住那不是碳进嘴里了?万一储氢罐裂开,车还带着“气”跑路,分分钟演个自燃现场。想想都刺激,也给消防叔叔练练手。
作为新时代的发动机鳌头,这六冲程野心显然不小。但咱别忘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多两个冲程,发动机里零件叮当作响,多半维修费不菲。车主还没体验到环保快感,先被一年三保、五年大修给榨成油渣。现在电车最少“没机油没水箱没皮带”,不像油改电那一坨杂碎。这倒好,马自达三板斧,“烧油、存碳、分氢”,关键还全靠4S店售后理疗,你说汽修厂老板听了能不偷笑?等以后理赔,保险公司指不定再加一条免责:“因碳储存导致车辆自重严重超标后一切事故,本公司概不负责。”
再说了,这还都是纸上功夫。发动机效率现在听着玄乎,可氢气燃烧能不能顶得上汽油动力?比起电动车,究竟省不省油钱、保养更方便吗?造价会不会贵到让打工人直呼“遥不可及”?这些没人知道。要说马自达计划先用在SUV上,勇气可嘉。大概SUV空间大能装更多罐再攒点碳,顺便安慰下“城市杀手”们,你看我体型大其实心最绿。但真到量产那天指不定能卖几个——毕竟电动车一直踩着“里程焦虑”的皮筋往前跳,车桩配套也这么多年了。咱掏钱买车的,不光看环保,还关心钱包。你这新玩意要是首发价直接管几个电瓶车,修两回再搭上半部发动机,谁还买你这马自达特供“烧油不排屁”?
还有那碳分离装置稳定性,氢气储存安全性,一系列技术壁垒只怕不是发动机工程师动动嘴皮子的事。真有万一漏点汽,整个小区跟着加“氢”值办公。别到头来环保没搞明白,先成了“新型空气炸弹”。这几年汽车圈最爱“情怀+科技”,可情怀能喝汽油吗?科技炸你钱包行不行?普通人能不能承受你这发动机的高养护、高维护、高风险?要是到时只有土豪才能玩,马自达可真成“贵族专供碳中和”。
现实终究没那么童话。历史经验证明,中国人买车还是奔着实惠去的,电动车哪怕瑕疵多,价格低点、运营成本省点,一脚刹车胜过十次环保口号。更别提新车加价、配套养护、二手流通一系列问题。如果马自达真能量产,抛掉碳分离装置那些麻烦,成本压得住,又能跑得快,估计油车和电车之间大家会多留点念想。可真要技术成本拦腰砍不下去,那就是又一座科技锦旗挂车企陈列室,客户来参观时顺便吹两句“看我们多牛逼,专利墙都快挤掉漆了”。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马自达又不是孙悟空,发动机不是金箍棒,再努力也没法一招走天下。步子迈得太大别扯裂裤衩。严格说,还得等马自达能不能真的从图纸到路面,从PPT到加油站。别光看专利热闹忘了技术路线,毕竟自动驾驶的PPT我们也看了十年,结果现在离放开双手还有十个弯没拐过去。
所以,马自达这新专利的戏码倒是很应景——技术狂欢、供应链狂想、网友阿Q式热捧,谁都不亏。哪天真量产了,别说老百姓先试,小编愿意报名跑第一圈,感受下开一辆油箱里塞满碳的轿车,到底比开电动车充满电后焦虑有多大差别。顺便带着后备箱一大袋碳,去4S店炫耀新装备:“哥,来份除碳套餐,记得积分别忘……”
这代发动机到底是“终结电车”的传奇,还是又一场PPT里的技术跳楼机?现实一贯比幻想更幽默。也许未来你买车得顺带问问:“您家发动机带几冲程?能不能碳中和?修起来师傅头发掉得多不多?”而新能源大佬们应该也不用太担心:真正让油车“起死回生”的,往往不是专利,而是钱包和政策。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油车就像小两口吵架,看上去要分手,转头还是要过日子。至于传说中的碳中和发动机,到底吹成灰还是造出来,留给马自达和上帝继续排演吧。
反正我国广大消费者早就见惯了什么“专利革命”、“黑科技跃迁”,就差不配给车加副翅膀——要飞上天了那天,麻烦提前通知我,下次早点把车送进修理厂攒点碳,也好攒够积分换个充电宝。人类对新科技的信仰,和对美容院年卡的执着差不多,听多了效果,见着了才肯埋单。就像环保抗争,最终拦不住“要省钱还得靠韭菜自己”。
总之,马自达这新发动机听着有点意思,也有点疯狂,但离普及还有十万八千里。毕竟谎言说一万遍也不会成真,新技术吹到天外也得回到地上跑。让我们先把一箱“碳”攒好,继续坐等世界更荒诞的奇迹。等哪天真有那辆叮叮响的碳中和车开下街头,也许咱们终于能免去充电焦虑,迎来碳储存恐惧——环保路上,任重道远,吹牛不止。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