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鸿蒙智行4S店的展厅,本该是科技感十足的智界R7展车却成了消费者质疑的焦点。
一位数码博主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段视频:他的新车断电后,后备箱竟自动弹开,吓得老人误以为车辆“闹鬼”。
展厅内的三台展车中,两台后备箱按键形同虚设。屏幕显示“已开启”,实际却纹丝不动。
车主论坛上,有人抱怨后备箱锁频繁失灵,必须手动按压十几次才能勉强合上;
有人深夜被异常报警声惊醒,发现后备箱在未触控状态下反复开合;
甚至还有车主因后备箱自动开启导致车内财物被盗,最终不得不报警处理。
“批次缺陷”还是“设计硬伤”?
品牌方曾私下向车主承认,早期批次存在后备箱锁模块品控问题,但拒绝公开召回。
工程师内部报告显示,该故障源于电子信号逻辑缺陷:当车辆断电时,系统误判后备箱处于“虚掩”状态,触发自动弹开机制。
展车的按键失灵,则与触控传感器防水等级不足有关,展厅潮湿环境导致触点氧化失效。
这种“半成品”状态不仅限于后备箱。 有车主发现,同批次的智界R7前视摄像头会在温差下结雾,导致智驾功能瘫痪;
座椅通风系统反向吹出热风,夏季使用时“烫得人直冒汗”;
甚至车门缝隙能塞进硬币,暴露出装配工艺的粗糙。
去年9月上市时,智界R7曾创下首月破万的佳绩,但如今周销量已暴跌至1000台。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品牌应对危机的消极态度。
面对故障投诉,官方客服的标准化话术是“建议到店检修”,但对维修造成的误工、通勤损失只字不提。
奇瑞高管曾公开抱怨“每卖一辆车亏损3万元”,暗示成本控制挤压了品控预算;
华为则将资源倾斜给亲儿子问界M8,智界R7连展厅C位都被取代。
有经销商透露,厂家强制要求销售主推利润更高的问界M8,“卖10台M8的提成抵得上20台R7”。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批量性安全隐患必须强制召回。
但智界R7的故障处理始终游走在灰色地带:厂家通过“上门换锁”规避召回程序,却未解决根本性的信号逻辑缺陷。
律师指出,若因未召回导致车主财产损失,品牌方需承担产品责任赔偿,这在多起后备箱失窃案中已埋下诉讼隐患。
消费者的耐心正在耗尽。 某车主群里,有人贴出后备箱贴满胶带的照片自嘲:“30万的车,修不如捆”;
多人开始转卖订单,二手平台上充斥着“准新车,后备箱功能未使用”的黑色幽默。
这场始于后备箱的故障,正在演变为整个品牌的信任崩塌。
当展车都沦为故障样板,当车主被迫成为品控质检员,智界R7的故事早已超越技术问题的范畴。
它暴露出新势力车企在狂奔扩张中,对基本制造规律的漠视;
折射出跨界合作中,科技巨头与传统车厂难以调和的理念冲突。
在这场质量与销量的生死赛中,消费者手中的方向盘,或许才是最终的决定性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