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进步,莫过于从骑毛驴到烧汽油,中间经历了自行车、马车、出租车、电三轮,以及最后的共享单车回归,仿佛科技的尽头是摆摊和走路。谁能想到,现在的出行,居然还搭配点绿,搞得像新派蔬菜店一样,既要减碳,还要保鲜,总觉得下次高速路边“充电站”旁边就该有个土豆展销。
别急,我这是给你讲正事:充电1秒,续航1公里。听起来就和“会上天的猪”一样让人兴奋。要说以前开新能源的朋友,上高速得做好心理建设,能把排队充电当成攻坚战,一小时一圈手机新闻,心跳比电池衰减还快。有人还发明了“充电站睡觉法”,意指一觉醒来,电什么的,还在下载进度条里打盹。
可如今,形势喜人。京昆高速一个小服务区,号称新能源“巴比伦”,场景堪比科幻电影。别的车还在给发动机烧油做祷告,电动车主已经体验了一把“人到桩前,桩未留人”之美。十分钟六百公里,你品,你细品,这简直是给喝高铁咖啡的人全新尊严——“我再等一口热水,车就充满了”。下次泡个面,没准车比你先吃饱。
当然,世间万物追求绿色,充电站也不落人后。顶棚、边坡、屋顶,能晒太阳的地方都成了光伏板的自留地。电站的乌黑发亮,仿佛在跟太阳私奔——一年给自己发115万度电,不光能自给自足,还能给隔壁服务区摔碗的师傅顺便加个班,真是人到用时方恨没有太阳能。你说现在这社会,连电都讲究自养,“靠谁不如靠自己”,估计以后打工人也得往身上装块太阳能板,出门走路都能赚流量包。
来,放眼未来,不用穿越。国家说了:到2027年,全国超10万台超大功率充电桩得落地成林。这标准一出,有种全国高速路要变成充电集市的错觉。到时候,充电站比奶茶店还多,排队拼的不是耐心,而是你电池的厚度。再说“移动充电站”易如反掌,预约一桩,川流不息就到你身边,仿佛外卖小哥兼职一类,“您好,您的电桩已送达,请签收”。有些新能源老司机,听到这消息,感动到快把电池捧成老母鸡,“从此不仅用电自由了,还灵魂也不怕断电”。
说起来,这年代人焦虑主要分三种:工资没电,情感掉电,手机耗电。电动车以前是第四种,现在直接解决了大家“路上掉电”的毛病。你说科技一旦较真,焦虑就可以一秒钟消失,搞得心理学家都找不到治愈对象,只能去研究“电池焦虑反作用”。
诚然,绿电+绿车,这一代人的出行梦想,要绿色要速度还要方便。说到底,新能源车和绿电站不是拯救人类,而是拯救人类的耐心。谁还想在高速服务区练习深呼吸和冥想,但凡能吃口泡面、充足电,谁还愿意像以前那样和电池大眼瞪小眼、和排队老爸讨论人生。
把话说回来,别看绿电绿车多么酷炫,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另一种被生活玩弄的方式。以前等电,年年岁岁;现在等光伏,这就叫“岁月静好了”。有人欢呼“科技改变命运”,有人感慨“电费改变尊严”。其实怎么看都是现代人最擅长的事——给自己安慰剂,自我感动,顺便拍个朋友圈,写一句:今天的电比昨天多,明天不再焦虑。
顺着这逻辑再想,新时代出行既然好了,下一步是不是得解决各种“绿电车位难抢”问题?想想吧,到时候排队抢桩会不会也进化成“绿电大战”,谁手快谁先上,搞得跟线上抢红包似的,花式竞技,先电后人。
而且,别以为全社会都奔着“绿意盎然”去,真正的问题其实都藏在表面。比如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怎么办?屋顶铺板,边坡铺板,难不成车辆以后连发动机里都要塞块太阳能,顺便给空调加点“年年发电好风光”?技术进步没错,就是进步的代价,永远是普通人憨憨地在出行路上努力克服新难题。以前有“加油难”,现在有“充电难”,以后估计还得有“插光难”。进化的路,永远比充电慢一拍。
理想聊够了,回头看看自己的钱包和电量,始终感到一阵莫名心塞——科技一旦进步,车主的焦虑就被更新版本替换了。以前是“怕没电”焦虑,现在是“怕没快充桩”焦虑,再下一步估计就是“怕电站断电”焦虑。人生就是在各种版本焦虑里循环,跟充电一样,永远没法彻底满电。
说白了,从油车到绿车,实际就是一场焦虑的接力赛。跑得快的,不是车,是厂家和电站对焦虑的把控力。你焦虑一阵,人家就能拧出来一款“更快充”的桩,好像把你变成手机用户,天天等软件更新,盼望新功能上线,一秒钟解决烦恼。但别忘了,买了新能源不等于焦虑就此终结,最多是升级打怪,换地图罢了。
未来总是这么让人乐观又无力。看着一桩桩充电站拔地而起,仿佛科技进步就是车主的电量终极保障。可别高兴得太早——马上就会有新事物让你再次掉队。比如“氢能源一秒充电一百公里”,或者“脑电波遥控绿能”,到那时,谁还在意什么太阳能发电,搞不好未来连脑壳都得定期充电,和手机一起插在充电板上,才算真正实现人与车的无缝连接。
你看,这光鲜的出行时代里,每一个升级都像给人生上了紧箍咒。车在飞奔,人还是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充电快了,问题也快了。绿色繁荣背后,是无数人用脚和钱包投票出来的选择。谁敢保证,等到科技再翻一页,不会出现“电车限流”或者“绿电税”的新花样?反正这个世界,电流流转,焦虑降临,幸福始终在下一个桩位。
还别说,路上的那些风景也变了。以前上高速,是看路牌和加油站,现在是看光伏棚和快充站。以前等的是油价后悔药,现在等的是快充筹码,谁能把电充满谁就多睡五分钟。当然,现实总比理想刺激,人家说十分钟跑六百公里,我只想问:前提是不是你得先买一辆够贵的新车?
至于什么“移动充电站”,说得跟外卖小哥一样暖心,实际等起来也许比等快递还刺激。谁知道下一个桩是不是围成小圈踢毽子,搞个“电池派对”,电量不够还能互助分享,毕竟这年头最能整活的就是“相互取暖”与“分享续航秘诀”。
不过话又说回来,科技进步终究是在逼着人放下焦虑,享受所谓的新时代便利。可惜,人家的便利总是隔着钱包和政策门槛,敢问未来还有没有哪种出行能够既快又省心?倘若真有,估计也不是靠充电解决,人类大概率还是得靠双腿和共享单车完成自我安慰。
总之,别管哪里来的超充、绿电、新能源,别太忙着歌颂“更酷的出行时代”。出行路上的电量,永远比出发更让人焦虑。以后的高速路,估计在“快充1秒续航1公里”的招牌下,还得挂句名言:“人类终究还是负重前行——哪怕电量已满,焦虑未息”。
总结嘛,信科技但别迷信,努力充电但别充满期望。我是个普通人,连开电动车都有点虚,不敢信未来,但还是要谢谢太阳,有你才有泡面和电。下次路过高速,请记得为自己的电量和焦虑点赞——反正,电站里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科技终究是用来调侃的。
不说了,等我下回路过快充站,顺便拍个朋友圈,再装一次出行新时代的“电量自由人”,发条朋友圈:今天,我的焦虑又用了一度电。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