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哪吒汽车可能真的要倒下了

种种迹象表明,哪吒汽车可能真的要倒下了-有驾

2024年,国内车市上演了一场惊天巨变。价格战声势浩大,合资、国产品牌纷纷“打骨折”,5万元能买辆合资轿车,早些年谁敢想?比这还刺激的,是“造车新势力”接连倒下的场面:昨天还在风光上市,今天就可能沦为烟云。这样的剧情,戏剧化到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活在综艺节目现场。那么,造车新势力,真的是谁快谁活命,谁撑不住就倒下?今天,我们就以哪吒汽车这个典型为例,来剖开这场行业风暴的真相。

种种迹象表明,哪吒汽车可能真的要倒下了-有驾

中国造车新势力,跟武林门派一样,曾经风头无两。哪吒汽车这名头,三年前还是销量冠军,一度和蔚来、小鹏并称“三驾马车”。当时哪吒靠着价格实惠、性价比高,还顺带拿下了海外市场的几个大单,让同行羡慕得直咬牙。可是2024年刚开年,市场上就冒出了两个字:“爆雷”。哪吒汽车的销量骤降,11月只卖了1500辆车,降幅高达75%,公司母公司的股权也成了法院的常客,一个月内被冻结了10次。这局势摆出来,不仅是吃瓜群众嗅出了“要黄”的味道,连业内都议论:去年的“黑马”,今年咋就成了“负面教材”?有人说是管理层不行,有人喊价格战压垮了谁也没法活,双方吵得火热。但问题到底出在哪?真有外人说的那么简单?

种种迹象表明,哪吒汽车可能真的要倒下了-有驾

如果把市场的变化比作老北京的四季,现在的车市就是“倒春寒”——看着阳光明媚,实际上一股冷风直钻后背。中国造车行业曾经什么火爆场面都见过,从补贴时代的狂热,到资本追逐的万马奔腾,不少新势力掌门都一度以为,凭着想象力和应用技术,就能拿下市场。哪吒汽车也是靠“实惠”、“跨界造型”以及对海外市场的敏感布局,2018年到2022年,销量一年一个台阶,2022年甚至以全年15万辆的成绩力压群雄。当时市面上传说:哪吒正在冲击二线品牌的第一位。

不过从2023年开始,价格一降再降,市场补贴跟“抢白菜”似的,老百姓反倒迷糊了:怎么才买三年,二手就一折?一位普通购车者小李苦笑道:“本来想支持国产科技,结果三个月贬值3万,比炒股都刺痛。”合资车商也加入“价格屠夫”队伍,把原装好车卖成了“白菜价”。对比一下,传统合资品牌有百年功底、供应链深厚,能“扛摔”,新势力成本高、资金链紧,护城河远没有想象的深。媒体的观点也分两派:有人拍手说,良币驱逐劣币,优胜劣汰天经地义;有人忧心忡忡:会不会一波倒闭潮后,只剩下几家巨头,行业创新再无生机?

种种迹象表明,哪吒汽车可能真的要倒下了-有驾

倒闭的传言刚起,哪吒汽车迅速官宣调整管理层,创始人方运舟亲自挂帅,信誓旦旦要“优化运营、削减费用,2025年2月现金流转正”。本以为这会带来一阵喘息机会,哪吒还高调出现在广州国际车展,一度引发“已经稳住”的错觉。但假性平静背后,问题连绵不绝。先是工资延迟发放的传闻甚嚣尘上,工厂部分减产;接着股东们开始甩卖股份,不再加码投资。不少员工开始自谋出路,有的转行去电池厂、做供应链,大家对公司的前景信心严重不足。

让反对声音发酵的,还有“烧钱换规模”的老套路继续受质疑。反方观点很直白:哪吒靠拼低价,吃的是资本红利和政策补贴,这一招遇上行业大规模降价,就成了“无米之炊”;不转型,不创新,收缩战线只是自救,难成未来之策。也有声音认为,短期销量下降不是“灭顶之灾”,但如果企业文化和创新力不够强,早晚会被下一个风口卷走。

就在不少人以为哪吒会慢慢变身成低调“求生者”时,12月突然又有大瓜: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的1.7亿股权被法院冻结,一时间金融圈、车圈震动。“融资困难、欠款催收、供应链短板”这些曾经八竿子打不着的词纷纷见报。行业分析师看完数据点头:这不是普通的“业绩下滑”,而是账上资金就快见底了。朋友圈里流传一句狠话:“一轮大洗牌,谁兜里没点真金白银,谁说走就得走。”

更绝的是,资本市场并不留情:投资人不愿再投,觉得造车行业烧钱速度已经超过想象;消费者也变得谨慎,怕到手的车开两年没人管,售后就成了“孤儿”,品牌信誉度大跌。这种信任危机就像多米诺骨牌,之前的辉煌看似只是一次“表面繁荣”,管理问题、模式老化,这些伏笔都在现在集中爆发。国内新势力纷纷喊话:“要加速出海、转型智能科技”,可哪吒的高光已经被现实狠狠拉低了高度。之前十足傲慢的“行业第三”,现在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

表面上哪吒还在“正常运转”,参加车展、发新品,公关稿里总要念几句“坚挺”口号,力争打消外界疑虑。但暗地里各类负面消息“风传一时”:和供应商之间的账期拉长,部分渠道经销商不再进新车。业内说白了,就是处于“赖账——讨债——断货”的死循环。去年哪吒还对外宣称,海外市场增长了567%,让人误以为是一线生机,实际上只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海外订单多大一半来自发达国家友好小市场,本地化服务跟不上,单靠出口远救不了“根子”问题。

意外的困难还没完。国家政策收紧,新能源补贴逐年减少,金融审查越来越严。但凡一家企业“冒头”,各路审查跟进,稍有风吹草动就是一串冻结信息。行业内部的分歧进一步加剧:有股东主张继续砸钱赌海外;有管理层建议紧缩战线、瘦身求存;一线员工只求“稳定工资”,甚至传出“用车抵薪”的奇葩传闻。各有各的算盘,老板和工人之间像“局外人”,理想看似离现实越来越远。

说起新势力造车这场大戏,表面看过去那叫一个意气风发,甩出几个亿说造就造,价格还一降到底,仿佛全世界的钱天上掉下来的似的。可等真到要挣钱、讲效率、拼服务的人生地带,突然就发现,公司账上一毛不剩、销量腰斩、工厂变仓库,哪吒这种“昔日标杆”摇身一变要被吹灭了火苗。反正照某些乐观派的说法,“市场是最好的老师,能淘汰的都不值得留恋”,那是不是哪吒倒了大家都要鼓个掌?合资车一统天下,国产创新就万事大吉了?只怕乐观得有点太早。市场换手频繁、创新节奏断裂,不见得是谁的好事。别看今天你嫌弃这些新势力,没准明天追悔莫及,真要回到“合资时代”,修理、创新、定价还指着谁?

你看,这一场价格战和倒闭潮,想想都挺荒谬。曾经吹得天花乱坠的新势力,转眼成了下一个被“清零”的对象。还不是以前“烧钱换创新”的套路恶果?大家都说理性消费、优胜劣汰,但轮到真创新被拍死,大伙哭都哭不出来。祝贺哪吒成为“市场又一课”,但愿下一个不会更惨!

合资品牌“白菜价”狂卷,国产新势力倒了一家又一家,这难道就是消费者期待的车市“新常态”?你觉得是该庆幸市场机制无情“去伪存真”,还是应该担心将来只剩几个巨头垄断,创新全靠外国品牌?是该劝新势力转型还是直接喊“再见”?你站哪一边?欢迎评论区留言,咱们掰扯掰扯,到底车市的未来路在何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