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上那一圈,明明白白的实体按键,带着“咔哒”的反馈感——它们,回来了。此刻的奔驰展厅,不再只是蓝白冷光下的宇宙飞船座舱,空气里多了点机械的温度。全新GLC EV和CLA猎装版,赫然重新装上了那些曾被判为“过时”的按钮和滚轮。我猜,某些设计师或许在夜里小酌时也承认过:潮流是圆的,不是直线。
时针拨回不久前,各路主机厂还把“全面屏化、一体化触控”挂在嘴边,仿佛加一寸玻璃就能多卖十家咖啡。结果你我都见识过那套用起来的“友好”——导航下拉半天,开空调点个菜单,车门锁有时还要“找一找”。奔驰起初也支持极简触控,信息化让机械感靠边站。但现在,高贵冷艳的斯图加特人主动认错,给驾驶者把“咔哒咔哒的确定感”找了回来。这一决定,是用户努力“抗争”出来的,还是工程师也受够了?不妨琢磨。
先说证据,别忙着拍手。奔驰的软件负责人Östberg站出来,给出一组很冷的例子:数据分析显示,物理按键在欧洲的大哥大姐们中远比触控流行。甚至连亚洲都不那么一边倒,年轻市场喜欢抹玻璃,但也逐渐开始怀念“按一下就有反应”的笨拙省心——实用性跟“潮流”并不总是站队。这也解释了,为啥大众ID. Polo也悄然按上了按钮,再怎么高喊数字化,也脱不过消费者用脚投票。
“触摸屏增加了复杂性。”这句话在造车圈有点像咽喉里的鱼刺,不舒服但又咽不下去。诚然,黑色大屏好看极了,夜晚灯光倒映,感觉自己要开去火星。但真到开车换道,谁愿意盯着菜单找座椅加热?就像法医学上讲的,那种不吭声的痛,往往在实践中才会暴露。“眼花缭乱中找个‘开’字”,这几年车主可没少崩溃,如果峰值心率能算KPI,可能这套UI早就进殓室了。
驾驶安全,也许就是一颗按钮和几秒分心之间的距离。数据不会骗人,漫不经心的设计焦虑,很容易变成事故原因的一环。以我的职业经验来说,每一道调查报告里,分心驾驶总能盘踞高位。原因多样:手机操作、高德叫个外卖,哈,甚至也有“摸不到按钮,只能低头”这样的无奈。或许有一天,法医要为“工业设计过度”也开具死亡证明呢。
现实往往比科幻故事寡淡。新GLC EV方向盘实体滚轮回归,体验如坐时光机罢,倒退的不止是工艺,还是一份驾驶的安心。但可别太快下结论。CLA(下图)还没完全放弃“电容式控制”那一套,用上了顶排的轻触装置——奔驰刚刚缓缓收回权杖,谁敢说它永远不会再变?甚至,或许在新能源、无缝互联铺开之后,连“按钮”都会被再度打入冷宫。
不否认,“回归实体”是一次商业上的投桃报李,但也是一次难得的自我调侃。设计师和高管们嘴上说服务用户,实则是给了自己一个“容错阀门”——毕竟谁都想减少被投诉的概率。更实际点,物理按键耐用、易修,供应链和售后部门应该偷偷笑了。至于客户?或许真的只是想在冬天戴着手套,也能找对加热开关罢了。
当然,一些年轻买家不会买账。他们可能反问:“难不成你们觉得我们点点屏幕开车就是作死吗?”嗯,这里不得不承认,技术的进步和人性的惰性拉扯,永不止息——法医常常面对无尽的“原本可以避免”的案件,造车也在重复同样的起承转合。人类始终没能杜绝“我只是想省点事,结果想多了”。
说到这儿,若你熟悉汽车发展史,这轮“复古”就像潮水退后再涨——磁带放弃后又出黑胶;楼下新咖啡馆连杯盏都恋旧;信息时代的人,最后还是要用手“摸个实在”。本质未变——心理安全感,大于科技献媚。某些潮流,也许只是制造商的噱头,等到真用起来,“谁能让我少分心,谁就是我的时代宠儿”。
讲这些,不是要批判谁、吹捧谁——只是提醒我们在热烈的技术争论里,别忘了“简单即是复杂”。未来,汽车座舱会不会集成更多“会思考”的大脑?那时候,或许连方向盘都剩不下。到时候,咱们会不会想念“咔哒”一声确认的满足感?还是,你更愿意被语音助手“您再说一遍”搞到原地爆炸?
你会坚持按键党,还是触控流?你觉得座舱真正进化的标准是什么?
可能答案里,并无绝对的对错——只有每个人,在隔着钢铁和玻璃的车厢里,对人与技术共处的谜底,一次次按下“确定”键。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