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撞护栏,车主称AEB失灵,4S店却指责操作失误

浙江安吉那位杨先生,最近摊上点儿糟心事。

新提的零跑C11,本想去幼儿园接自家崽儿,结果一脚下去,没能驯服住,直接怼破了护栏,窜进了野地里。

按他的说法,当时是死命踩了脚“螃蟹”(刹车),但这车子像脱了缰的哈士奇,压根儿不鸟他,主动刹车(AEB)也装聋作哑,更别提那救命稻草——安全气囊了,影子都没见着。

新车撞护栏,车主称AEB失灵,4S店却指责操作失误-有驾

事儿一爆出来,杨先生自然是七窍生烟,直呼这车有问题,要退货索赔。

4S店那边呢,回应也挺溜:车辆黑匣子显示,当时杨先生踩的是“电门”(油门),不是“脚刹”(刹车)。

至于AEB和气囊的事儿,得问问“码农”(技术人员)。

这剧本是不是有点眼熟?

“电门当脚刹”,简直是交通事故里的“月经贴”。

可每次听到这说法,总觉得有点儿不对味儿。

一方面,咱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误操作这事儿,它就是客观存在。

刚拿本儿的菜鸟,或者遇到突发状况脑子“短路”,把“电门”当“脚刹”踩,这种事儿不是天方夜谭。

另一方面,现在的新能源车,各种“黑科技”(辅助驾驶功能)层出不穷,AEB就是其中之一。

这玩意儿按理说,能在千钧一发之际拉你一把,避免“亲密接触”。

那问题就来了,为啥杨先生的“座驾”,AEB没能“力挽狂澜”呢?

是车子真有“猫腻”,还是杨先生自己“掉链子”了?

站在杨先生的“立场”,新车入手才几个月,跑了不到一万公里,之前也没啥“幺蛾子”。

突然冒出这种状况,换谁都得疑神疑鬼。

而且,安全气囊“集体沉默”,也加深了他的顾虑。

毕竟,安全气囊可是关键时刻的“护身符”。

再看4S店,一口咬定是驾驶员“手潮”,这似乎也站得住脚。

毕竟,车辆数据不会“信口雌黄”。

而且,如果真是车辆“硬伤”,那同批次的车辆恐怕早就被“召回”了。

新车撞护栏,车主称AEB失灵,4S店却指责操作失误-有驾

但事情恐怕没那么“水落石出”。

同济大学的朱教授说了,如果驾驶员对制动踏板或方向盘有“动作”,AEB可能就会“罢工”,或者即使启动也会立刻“喊停”。

气囊不“爆开”也可能是另一套系统,跟AEB“八竿子打不着”。

这话听起来“云里雾里”,但仔细“扒拉扒拉”,信息量不小。

它说明,AEB不是“阿拉丁神灯”,它有自己的“脾气”和“边界”。

驾驶员的操作,可能会“干扰”它的工作。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现在的辅助驾驶系统,还只是“辅助”,不是“全自动”。

它们的设计初衷,是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掌控全局”,而不是完全“取而代之”。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很多“老司机”或者“准司机”,对这些“黑科技”的认知,可能存在“盲区”。

他们以为有了AEB,就可以“高枕无忧”,放松“警惕”。

但实际上,AEB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能“大显身手”,而且它的反应速度和效果,也受到诸多“变量”的影响。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灵魂拷问”:车企在“吆喝”这些辅助驾驶功能的时候,是不是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

是不是让消费者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仅这几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井喷”来看,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需求是“板上钉钉”的。

但如果车企只顾着“吹嘘”高科技,而忽略了对消费者进行充分的安全“扫盲”,那恐怕只会“埋雷”更多的安全隐患。

说白了,辅助驾驶系统再“聪明”,也只是个“工具”。

真正“把舵”的,还是人。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电门当脚刹”这种“想当然”的解释时,是否忽略了对驾驶员进行更全面的“技术指导”和安全“普及”?

回到这事儿本身,杨先生的事故,最终需要由专业的“第三方”来“盖棺定论”。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起事件都给我们“提了个醒”: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安全驾驶的“铁律”。

毕竟,安全这事儿,可不是靠“辅助”就能“一劳永逸”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