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敢牵手的前提,是华为先卸下了 “造车焦虑”。2024 年华为的一系列动作堪称 “诚意秀”:1 月成立引望公司独立运营车 BU,5 月把 “享界” 商标转给北汽,7 月又将 “问界” 交给赛力斯,相当于彻底斩断了 “借车企造车” 的猜测。更关键的是,华为开放了引望公司股权,阿维塔、赛力斯各持股 10%,用 “利益绑定” 证明 “不做裁判只做教练”。
这种姿态戳中了车企的核心顾虑。正如广汽总经理冯兴亚所言:“当技术能正常采购,就不是必须攥在手里的灵魂”。以前车企怕被华为 “卡脖子”,现在看到华为既转让商标又开放股权,还能提供多档次方案 —— 从 20 万级深蓝 S07 的 ADS SE 版,到百万级尊界 S800 的 ADS 3.0 完整版,自然愿意放下戒备。
光有姿态不够,华为的技术实力才是 “吸粉关键”。2024 年 9 月华为宣布全系合作车型升级 ADS 3.0,这套系统交出了硬核成绩单:截至当年 9 月,已避免 56 万次潜在碰撞,能实现 “全国全域无图智驾”,连暴雨、大雾等复杂天气都能应对。
更让车企心动的是 “即插即用” 的赋能效果。深蓝 S07 搭载 ADS SE 版后,9 月销量暴涨 37.4% 重返万辆俱乐部,全年卖出 11 万辆,占品牌总销量一半;岚图梦想家换装华为智驾后,12 月交付破万直接拿下同级销冠。对比自主研发动辄数十亿投入、三五年周期,华为的成熟方案简直是 “捷径”。
如果说技术是底气,那么销量就是最硬的广告。2024 年鸿蒙智行全系交付 44.5 万辆,同比暴涨 376%,其中问界 M9 卖了 15 万台,成 50 万以上豪华车销冠,问界新 M7 年销 19 万辆霸榜 25-33 万级 SUV 市场。
这组数据对国企尤其有吸引力。2024 年国资委明确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考核,而车企与华为合作几乎是 “市值捷径”:东风岚图官宣合作后,母公司股价直接一字板涨停;东风猛士牵手华为当天,东风汽车股价开盘涨 9.75%。对车企来说,就算短期销量不爆,单靠 “华为概念” 就能给资本市场交差,这种 “稳赚不赔” 的买卖没人愿意错过。
华为能圈粉 20 多家车企,关键在于打破了 “合作即绑定” 的刻板印象。2024 年的华为不再执着于智选车模式,而是推出 “菜单式合作”:
基础版:给比亚迪方程豹只供智驾系统,不碰设计和销售;
进阶版:帮深蓝、岚图做智驾 + 座舱一体化方案;
高阶版:与广汽搞 “HI PLUS” 模式,联合创牌却不占渠道。
就连合资品牌也找到了适配方式:奥迪 A5L 在华为 ADS 2.0 基础上做定制化开发,既保留品牌特色又借到技术力。这种 “你要什么给什么” 的灵活性,比当年 “要么全要要么不要” 的合作方式,对车企吸引力大了不止一个量级。
不过话说回来,车企集体拥抱华为更像是 “半场开香槟” 的务实选择。广汽一边和华为造启境,一边砸钱自研智驾;比亚迪用华为智驾的同时,刀片电池、DM-i 技术仍牢牢攥在手里。就像大众 CEO 说的:“专注速度至关重要”,现在找华为合作,本质是给自研争取时间。
2025 年已有数十款华为合作车型排队上市,方程豹豹 8、广汽启境等新车即将接受市场检验。但华为也得解决隐忧 ——MDC 810 计算单元短缺曾导致长安、奇瑞车型交付延迟,未来若需求暴增,供应链能否跟上?
对消费者来说,车企与华为的 “暧昧期” 或许是好事:技术竞争加速,智能汽车价格下探,选择越来越多。至于这场合作潮能持续多久,答案还得看 2025 年的销量榜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