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销量出炉,MEGA仅有3000+台,可能与李想和内部团队最初的设想差距较大。今天从MEGA产品本身出发,谈谈未达预期的几个原因。

”产品设计“和”用户需求洞察“本是理想汽车的两大核心”竞争利器“。但此次对于MEGA的产品定义和用户使用场景洞察,似乎理想汽车内部有些飘飘然。
先卖个关子,试问,如果MEGA不是纯电车型,而是做成增程续航1300+km,售价定位在35-40万,尺寸略微缩小些,大家会不会更愿意购买?再加上理想擅长的智能化,月销量不会过万吗?

从产品角度来讲,MEGA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1. 车身尺寸过大
理想MEGA的车长达到了5米35,而对比丰田的两款mpv,塞纳和格瑞维亚,只有不到5米2。

MPV车型最日常的场景,是在城市中使用。理想MEGA的车长飙升到5米35,可见在产品定义之初,对于用户实际用车场景的考虑是欠缺的。

首先5米35的车长,在拥挤的城市中,不管是停车还是在街道中穿行,整个尺寸显得非常笨重。作为家用MPV,它应该兼顾好停车。典型的目标用户,出行场景可能是需要在小区、街边或者商场地库等等,或去接送孩子。而现在的很多停车场其实是非常拥挤的,有些街道的停车位也是很小,如此之”长“的MEGA,显然对于生活化的出行场景是”难堪重任“。能有很小的转弯半径,很方便停进车位里,这是最起码的。这也侧面印证为什么有部分订单转移到了带后轮转向的从小鹏X9。
所以理想MEGA在定位的时候,把自己做的尺寸如此之大,实在是在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的考虑上欠佳。或许,是为了”挤出“更多的后备箱空间?亦或是为了造型的流畅性?但这些都不应该尺寸这么长的借口。
2. 为什么不做增程
理想MEGA的纯电续航里程CLTC是710km, WLTC续航里程只有575km,这与均为1000+km以上续航的L789少了太多。

如果考虑一个家庭的实际出行,纯电车型,在市内基本没有里程焦虑。但我们随意设定一个中途的家庭出行,575km的真实续航,高速耗电折损打8折,只能跑460km,实际要再留100km左右去找充电桩,一趟可能实际就跑360km的路程。基本开三四个小时就没电了,需要去补电充电。而三四个小时,基本上也到出游目的地了,这时候一家人是去游玩,还是去抢充电桩?

而目前理想的5c充电桩建设的还很少,用户需要去跟大部分新能源车主一样,抢公共充电桩。我们可以设想开三个小时,补一个小时的电,那在这期间,车上有家人的情况下,出行效率是很低的。如果MEGA选择了增程方式,满油满电1300+km的续航,完全可以满足一家人的一次中途出游了。
中国的消费者是最明智的,他们会在购买车型的时候充分考虑实际场景,”品牌“永远是用来锦上添花的。理想自建的超充桩还没多少,就开始着急进军纯电,现在看来不是明智之举。而反观特斯拉的销量,与之匹配的是建了多少充电桩?

3. 缺少“性价比”优势
主流新能源MPV的价格带在30-40万元,而理想MEGA的售价为55.98万元。在16万元的价差内,MEGA如果仅想通过”冰箱“、”彩电“、”大沙发“,是难以打动用户的。小鹏X9,魏牌高山,岚图梦想家,腾势D9,丰田的塞纳和格瑞维亚都是其直接竞争对手。或许MEGA是锚定敢卖50万的极氪009,那这个价格带就不要奢望有很好的销量了,更不要说成为”爆款车型“。
再加上MEGA其实并没有超级亮眼的卖点作为核心竞争力,且在上市期又一步一步挤牙膏释放信息,吊足消费者胃口,最终却在产品力上除了有争议的外观,并没有满足消费者的期待,以及价格超过大众预期。
理想的一手好牌,却并没有出好。或许是理想内部存在一些没有能力的上位者,影响了理想汽车的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比如下图的男主好像和宾利的广告用的同一个人?)。

通过最近理想汽车内部的组织变革可以看出,李想本人也在积极思考和求变,以保证后续对产品的决策可以更加睿智。其他不说,李想本人的自我反思和快速调整能力和魄力,确实是一位值得称赞的企业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