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到了吗?—— 我国8个部门同时出手,开始整顿汽车行业了!
先是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目标很明确:2025年卖3230万辆车,其中新能源是重中之重;同时,八部门还发文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对汽车行业的乱象进行大整顿,特别是网络上的虚假宣传、恶意攻击。
问题来了:为什么官方突然这么高调?背后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
我看到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信号:新能源,已经不是一门生意,而是 “国运之战”。
上方的方案提出,新增新能源公交、物流车 70 万辆以上,乡镇要实现充换电设施 “乡乡全覆盖”—— 这里藏着个细节:政策特别提到要推 “光储充放一体站” 和 “车网互动技术”,就是解决农村电网负荷不足的痛点。
比如在河南、四川的县域试点里,这种充电站能存太阳能发电,还能再用电高峰时帮电网调峰,既保证充电桩稳定运行,又不挤占农民日常用电。
同时,方案还要求加快攻关汽车芯片、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更关键的是 “依托产业链安全监测平台动态保供应链”—— 去年某头部新势力车企就因海外车规级芯片断供,差点停掉生产线,正是靠这个平台48小时内对接上中芯国际的替代资源,才没耽误交付。
这背后是什么逻辑?—— 能源安全!碳中和!还有产业链安全!
要知道,全球车市进入下半场,电动车就是新的话语权。谁掌握电池、芯片和智能驾驶,谁就掌握未来制造业的主动权。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中国新能源渗透率今年已超 50%,比全球平均水平整整高一倍;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出口占比更达 32%,连续 5 年居全球第一。
但欧美也在加码竞争,比如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 2030 年动力电池原材料本土供应占比超 50%,想卡我们的供应链。
所以说,新能源不只是车企的赛点,更是国家的战略资源。
第二个信号:整治乱象,保生态、保链条。
这两年汽车行业的“内卷”已经有点变味了:有的车企宣传“CLTC续航1000公里”,第三方实测高速续航却只有580公里,去年就有两家车企因这种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
还有的头部车企对二级供应商“压账期”,媒体报道某合资车企付款周期长达120 天,导致浙江一家做车载摄像头的小厂因现金流断裂停产。
而这次方案明确要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诋毁、价格战乱象,还要严控企业付款周期 —— 甚至专门设了“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问题反映窗口”,供应商有拖欠问题能直接投诉。
这什么意思?就是不能再搞 “劣币驱逐良币” 的内卷式厮杀,谁恶意降价、谁造假宣传、谁拖欠供应商账款,都要被清理出局。
这其实是国家在给新能源汽车产业 “筑护城河”:不让它烂在无序竞争里,而是让整个生态健康发展 —— 比如保障小供应商活下去,才能有人研发更优质的零部件;杜绝虚假宣传,消费者才敢买新能源车,市场才能越做越大。
所以你会发现,这次的动作远不止“卖车”,而是双管齐下:一手抓新能源战略,啃下芯片、固态电池这些“硬骨头”,守住全球优势;一手抓行业秩序,清理乱象、保住产业链上下游的“毛细血管”。
那么问题来了:新能源已经上升到 “国运之战” 的高度,如果有一天,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比如欧美再出更严的贸易壁垒),中国车企还能保持优势吗?
你觉得这次8部门的动作,会不会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分水岭?评论区请说说你的看法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