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亮相,德国主编发声,双方合作加剧竞争

慕尼黑车展这阵仗,一下子把“中国车企占领德国”的梗抛到了台面上。德国媒体有点慌,主编那句“我们的车要进博物馆了”的哀叹,既是自嘲也是警钟。大家可能觉得,德国不是老牌造车强国吗?大众、宝马、奔驰妥妥的三驾马车,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得看它们脸色。可现实却是,这些曾经让人艳羡的德国汽车,现在面前摆了道拆不掉的“拦路虎”——中国新能源军团。

其实,这事儿要细想,真挺让人琢磨的。为什么德国人自己都觉得自家车企要进博物馆了?中国车企到底凭啥把德国佬给逼到这份上?

咱先别急着嘲德国人“玻璃心”,人家怕不是没道理。中国新能源车这两年,发展速度快得就像装了火箭推进器。德国那些老字号,年年改款,一款新平台能用个五六年,干活都按部就班。而中国一大票新势力,动不动两三年就出一代新架构,软件系统说OTA就OTA,电池升级说改就改,根本不墨迹。

你说德国有技术、有底蕴、有传统,那确实没错,可现在电动车时代真的不吃老本了。比如比亚迪,起初大家还当笑话看,如今对着底座和刀片电池,就连特斯拉都要虚心请教、悄悄模仿。再比如小鹏、蔚来这些造车新势力,软件、智能驾驶玩得飞起。德国人修发动机数一数二,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这一块,真还没尝过中国菜这味道。

为啥中国人能在新能源上突围成这样?说简单点,大环境+大决心+大力投入。国家政策一天到晚在给补贴、给红利、压KPI,车企谁都不敢慢腾腾地跟着干,生怕一觉醒来就被淘汰。再加上老百姓对新鲜玩意儿不设防,互联网基因的那一代消费者,有啥新科技想试就试,反而成了活体测试员。你看,这么倒逼着推陈出新,慢就是等死,快就是王道。

德国人为啥慢?说白了,人家原来日子太好过了,消费者心目中德国车就是品质、操控、身份的象征。还有一点,老外换车又慢,对新玩意接受度也低,你搞个新车型,广告吹上天,不如一台高尔夫卖得踏实。于是乎,德系车企多少有点自满、低头不思进取。

可天底下哪有永远不变的胜利。如今电动化来了,谁还关心你发动机用了多少合金?消费者要的是续航、界面、智能交互、OTA升级体验。德国原来的那些金科玉律,到了新能源车这批玩家手里,全成了过时规则。你还在津津乐道底盘调校、人马一体,年轻人手机点两下就能远程启动、检测、乃至规划路线。时代变了,你不跟着变,不被淘汰才怪呢。

我就纳闷,德国媒体主编们喊着担忧,却没想明白一个道理——谁规定德国一定要当霸主?造车这行,没人能永远吃老本。被中国车企追上、甚至反超,不也正常?说到底,市场是靠真本事分蛋糕的。如今中国企业是在打法和思维上完成了“降维打击”,德国要是不想进博物馆,就得换脑子、改路数。

你以为德国就没人觉醒吗?有!你看宝马、奔驰、奥迪现在都在砸钱搞新能源,和中国小伙伴一起干,合资、合作、找外援,甚至开门引狼,态度上变了很多。可惜起步迟了,基础弱了点,心态还是没完全转过来。对比之下,中国车企一开局就是智能化、网联化、全球化,目标明确,不怕丢脸、不怕失败,厚着脸皮往前闯。

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亮相,德国主编发声,双方合作加剧竞争-有驾

泼冷水也要说一句:别以为中国车企从此就能坐地称王。欧洲市场那是一块肥肉没错,可那也是规矩多、墙高、审查严的硬骨头。中国车企现在是“反客为主”的味道,但真要让欧洲消费者大面积买账,品牌认可、服务体系、售后体验其实都还是瓶颈。德国车的基本盘不是几场车展就能松动的。你说能不能长线逆袭,还得看接下来几年中国车企能不能顶住对手的反击和欧洲政策层面的保护主义。

有意思的是,中欧之间的车企合作正在变得越来越密集。你看奔驰、宝马都得和中国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牵手,大众放下身段投钱小鹏,Stellantis也给零跑开后门卖网络——你说这是不是“内外合流”?以前咱们学他们,现在他们开始学咱们。“友谊的小船”变大了,但竞争的火药味也足了。合作是合作,抢市场是一回事,各家算盘都精着呢。

其实我还想问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德国车真进博物馆了就完蛋了么?不见得。人家做了百年,肯定有底子,而且你看人家精气神,就是危机感上来了,逼急了能生猛反扑。中国车企现在猛也是猛在速度和路数,但根子上技术、产业积淀还有差距。中国车是在赶路,德国车在换方向盘。这种格局的转换,有可能来回倒腾几茬,谁都别以为稳操胜券。

我还挺佩服小鹏创始人那番话:要去海外学东西,有自信,也得知道自己哪不足,补短板,才能真变强。这比单纯“征服”欧洲市场那种口号式的豪言,更靠谱、更脚踏实地。说到底,无论是比亚迪、广汽、还是蔚来、小鹏,今天能走到慕尼黑这个舞台上,靠的可不是碰运气。竞争激烈、淘汰迅速,这才有了今天能让德国人紧张到喊“进博物馆”。

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亮相,德国主编发声,双方合作加剧竞争-有驾

想一想,创新不是谁的专利。德国人当年能一步步做到“全球车王”,凭的是工匠精神和系统创新。中国人现在能一次次技术弯道超车,拼的是灵活、敢试、卷到极致加背水一战。其实谁都没个一劳永逸的胜利。但在咱们能创新、能领跑、能打破别人的“套路”这会儿,咱们就要抓紧多赚点时间,多积累点底子。明天谁领先,天不知道,但如果现在不卷、不拼,肯定连拼的资格都没有。

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亮相,德国主编发声,双方合作加剧竞争-有驾

最后做个小假设吧:要是二十年后,你再去欧洲参观博物馆,看到一辆老宝马、老高尔夫、老奔驰边上,展着一款老比亚迪、老小鹏——你说这算谁赢了?世界就该你追我赶,没什么永远的王者。今天中国车企风头无两,明天技术又会掀起什么大浪?主编们的担忧说不定又得换人来接着说了。

总之,慕尼黑车展不是中国车企终点,而是刚刚开了个头。德国主编担忧归担忧,咱还得撸起袖子继续干,嘴上说要进博物馆,实际上每家都在拼命找新出路。缺的就是一口气,一种不要命的创新精神。这东西,谁有谁就活得久一点。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