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贴上“低端混战、高端失守”标签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今已成为全球车企争相抢购的香饽饽。十年间,中国企业完成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华丽转身。
2025年8月,德国慕尼黑《墨丘利报》发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在全球市场中快速超越德国竞争对手。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在未来几年内将超越德国,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全球咨询公司Berylls by AlixPartners的最新研究显示,2019至2024年间,中国TOP 100供应商的营收增长高达139%,远超同期国内GDP的27%增幅。
01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回顾201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被形容为“低端混战、高端失守”。当时,国外汽车零部件厂商以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和成熟的产品管理经验,占领了中国主要高端零部件市场。
那时外资控股、独资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唐山爱信齿轮原为中日合资,后来变为日资独资企业;一汽与大众合资,德方占60%股份;广州丰田发动机公司日方占70%股份。
甚至国内客户还会点名要进口高档配件,因为他们眼中,国产配件只是中低端产品。品牌劣势成为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最大的劣势之一。
02 中国军团,集体崛起
转眼到今天,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已经彻底改头换面。2025年度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显示,中国共有15家企业入围百强榜,与日本(22家)、美国(18家)、德国(16家)并列为全球供应链核心力量。
宁德时代以352.49亿美元营收位居全球第5名,成为唯一进入前5的中国企业。延锋(第17名)、均胜电子(第37名)、中信戴卡(第42名)进入全球前50名。
更令人惊喜的是,新上榜企业蜂巢科技集团(第64名)和万丰奥威(第90名)也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这些企业分别聚焦新能源动力系统与轻量化零部件,代表了中国制造的新力量。
03 动力电池,一骑绝尘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表现尤为抢眼。2025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401.3GWh,同比增长38.5%。中国企业占据TOP10中的6席,合计市占率高达68.4%(同比提升4.2%)。
宁德时代以152.7GWh的装车量,占据38.1%的全球市场份额,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比亚迪以70GWh的装车量,占据17.4%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57.1%。
蜂巢能源则以110.1%的增速,成为前十企业中增长最快的品牌。这些数据印证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
04 技术突破,全球领先
中国零部件企业不仅在规模上扩张,更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国轩高科推出“金石”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计划2027年量产。同时,该公司还同步布局磷酸锰铁锂超充电芯。
中创新航获得了现代汽车30GWh订单及大众88GWh定点,正在加速武汉、常州基地的扩产进程。宁德时代则布局印尼基地(规划15GWh),匈牙利项目也获得了港股募资支持。
这些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使中国零部件企业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05 出海战略,全面升级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出海战略也在全面升级。2024年,中国汽车配件出口额达934.3亿美元,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
长城汽车推行“生态出海”模式:不仅卖车,还在当地建研发中心、投工厂、做渠道、搞服务。长城已在德国、日本、印度和美国建立研究机构,形成“七国十地”的全球格局。
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分别布局印尼、越南市场,响应本地化供应链需求。蜂巢能源泰国工厂投产万套电池包,配套长城海外车型。
06 智能化转型,抢占新高地
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智能化领域也展现出强大竞争力。华为在汽车领域主要活跃于互联技术与软件解决方案。惠州德赛提供驾驶舱电子与信息娱乐系统。
2024年3月的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液晶仪表渗透率达40.37%,中控屏渗透率高达93.6%,HUD渗透率为12.95%。
智能语音系统已实现高位渗透达88.62%。这些数据表明,中国零部件企业已经在智能汽车领域占据了重要位置。
07 挑战仍存,前行不止
尽管成绩显著,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仍面临挑战。前20名中仅2家中国企业(宁德时代、延锋),且除宁德时代外缺乏营收超百亿美元的综合性巨头。
研发投入方面,欧洲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超6%,而中国企业普遍低于4%。欧美政策变动(如美国IRA法案调整)也冲击着电池出口。
全球产能过剩风险加剧,需要优化出海策略。这些挑战意味着中国零部件企业仍需持续努力。
从2011年的“低端混战、高端失守”到2025年的全球高端市场主流玩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用了十年多时间完成了逆袭。
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从寥寥无几到现在的15家; 动力电池全球市场份额从微不足道到如今的68.4%;出口额从2011年的不足千亿人民币到2024年的934.3亿美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国企业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和全球布局。中国铁疙瘩的逆袭故事,正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最佳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