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U7停摆:技术争议与用户信任崩塌
2025年5月,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争议陷入舆论漩涡。用户发现,高价选装的该部件实际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内部结构仅为装饰性设计,散热与气流导流功能被指“画饼”。尽管小米紧急致歉并提供改配或积分补偿,但超300名用户仍发起无损退车维权,要求“退订+赔偿”。
这一事件暴露了小米汽车的核心困境:技术落地与用户预期脱节。SU7 Ultra作为小米高端车型,定价52.99万元,主打“赛道性能”,但其智驾系统(如AEB自动紧急制动)在事故中多次失效,叠加交付延期、车机卡顿等问题,用户对品牌信任度骤降。
---
二、退款潮背后:小米的三大致命伤
1. 品控危机
从2024年首批交付至今,SU7系列累计投诉超2000起,涵盖电池续航虚标、智驾误识别、车门锁死等硬伤。2025年3月,一辆SU7因施工路段碰撞事故暴露AEB系统漏洞,引发公众对安全性的质疑。
2. 产能与交付失控
小米曾宣称“月产能破万”,但实际交付量不足目标的1/3。供应链消息称,电池良品率不足60%,导致多地门店暂停接单。用户提车周期从3个月延长至半年,退单率攀升至18%。
3. 营销过度透支口碑
雷军以“为发烧而生”为口号营销SU7,但用户发现宣传中的“纽北调校底盘”“4秒级加速”等卖点实为实验室数据,实际驾驶体验差距显著。社交媒体上,“小米汽车割韭菜”的声量持续发酵。
---
三、停产是止损,还是慢性死亡?
小米汽车内部人士透露,SU7生产线已缩减至原计划的30%,产能向低价车型倾斜。这一决策折射出小米的无奈:高端市场突围失败,下沉市场又面临比亚迪、埃安围剿。
若停产SU7,小米将面临双重危机:
- 财务压力:SU7研发投入超50亿元,库存积压或导致百亿级亏损;
- 战略失衡:失去高端品牌溢价,难以支撑“人车家全生态”愿景。
---
四、破局关键:从“性价比”到“可靠性”
小米需三线并进:
1. 技术透明化:公开智驾系统测试数据,建立第三方认证机制;
2. 服务重构:推出“终身质保+免费退换”政策,重建用户信任;
3. 产品聚焦:砍掉冗余配置,集中资源打造“10万元国民电车”,复制手机端“红米模式”。
---
结语
SU7的困境不仅是小米汽车的危机,更是新势力造车的集体缩影。当“颠覆者”光环褪去,唯有回归产品本质,才能在血海竞争中存活。若小米无法在2025年内扭转口碑,其“全球前五”的造车蓝图或将沦为泡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