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会议室还残留着咖啡和冷掉的速冻点心的气味。冯兴亚的手机屏幕还亮着,十一个未接来电——全部来自同一群人。想象一下这画面:曾经如山的高管阵仗,如今变成了一个一个的电话催促。他们这回不是投票要让谁下课,而是一致要求“老冯,赶紧去见任正非,别再硬撑了”。高管们从未如此团结,甚至比公司年会举酒杯还整齐划一。只不过,这团结显得有些狼狈——曾经的“甲方爸爸”,如今要亲自捧着请柬,去给华为拜年道歉。
要还原这场猎奇的“合作情变”,证据链干净明了:2023年,广汽因为“华为太强势”,说议价基本为零,集体拍板终止合作。11比0,丝毫不拖泥带水。余承东无数次解释、邀请、暗示,广汽就是一副“老子不稀罕”的模样。那时的气氛,好像谁用华为就是没本事,没有自己技术,就只能“讨饭吃”。
时间快进一年,问界销量一路爆表,鸿蒙智行成了车圈最硬的金字招牌。广汽的脸不是被打肿,是被反复炖烂又拿出来示众:那些曾经看不上华为的公司,大部分销量跳水,市值缩水;而边笑边搂着华为的,却一个个身价暴涨,门口的经销商排队都能绕城区一圈。广汽看着自己的产品“慢性消亡”,终于明白,当年决策的“理由”现在成了笑谈。
启示录式的剧情就此展开。董事长冯兴亚亲赴深圳,以“战略、全方位、从未动摇”三重修饰,兜售自己的诚意。要是这几句能够兑换华为的原谅,那人类的尴尬瞬间就能写进史书。连个合作品牌都要蹭“华”字光,灌个“华望”,意思就是“望着华为过日子”。说广州话的都知道,这种“望”字里,夹着点不甘、点渴望,还有点吃不到葡萄喊酸的自尊。
就事论事,从专业角度来看,广汽的这一波操作,算是国产汽车行业的血浆式警示教材。行业变革面前,没有谁可以高高在上。广汽的“议价能力为零”其实不是华为太强势,而是华为在新领域做到了你做不到的东西:软硬件一体、智驾算法、自主生态闭环,这些在新时代里才是发号施令的资本。广汽的技术团队不缺机械工程师、也不缺资本投入,缺的是一个能把“智能+汽车”玩到极致的系统。据我观察,它们的技术堆积像堆雪人,外表整齐,内部其实早化成一滩水。
行业现实残酷,广汽的“甲方思维”其实是过去惯性。汽车行业的原始逻辑是“大厂供应链,一呼百应”,但智能汽车是另一口锅:底层算法、操作系统、上层数据闭环,谁在核心技术节点上卡住关口,谁就有“议价权”。广汽先前站在高地,只因为踩的是老本行的阶梯,没有看到“新楼层”已经换了楼主。这种误判,放在法医眼里,等同于“自我伤害”。
也不能全怪广汽。毕竟,过去几十年里,中国车企习惯了自己定规则——供应商排队,品牌定价,决策一锤定音。轮到华为这种“两条腿走路、还会造AI芯片”的选手,大家还在想怎么“压价”,殊不知规则已经变成“谁有生态,谁有用户,谁就能坐头排”。华为不仅重塑了技术议价,还造了自己的用户圈。这时候你再来谈“合作条件”,其实已经站在门外喊话。
回过头看,广汽这次集体低头,算是“认错”吗?专业视角告诉我,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行业被动进化。不是想认错,而是必须认错。不改变就被淘汰——无论您是1000亿的大厂还是小作坊。
这一波“11比0”同样整齐,但味道不一样。去年是“谁都不要华为”,今年是“谁都舍不起华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这句老话,给了华为,但也给了问界和极狐“亲爹们”。至于广汽只能边“合作”边单干,品牌里掺着点蹭名的无奈,也是现实里没有剧本的尴尬。
作为行业旁观者,我实话实说,广汽的这场“返场认错”,并不是一场道德放低头,而是一场价值体系的重塑。商业世界就好像法医镜下的血迹,表面干净,实际每一处都记录着伤口的轨迹。有时候,一刀下去,不是你不想见血,是真见血不得不改。
当然,作为长期和“证据打交道”的人,对这类剧情已经见惯不怪。企业总是觉得今天赢了明天也能赢,结果技术曲线摸到脸上时,脸比议价表还薄,从自信到自卑只需要一年销量榜单。遇到这种尴尬,从前的“老板范儿”就成了“打工心态”:进门先递烟,见人先鞠躬。其实,无论是职业习惯还是自我意志,在现实世界里,“认错”背后是无数错过。
搞笑的是,华为也不是神,只是刚好站在技术浪潮的高地。明天如果有人能比鸿蒙更厉害,广汽还会来一个“11比0赞成新欢”。企业没有永恒的忠诚,只有现实的算盘。我们法医习惯冷静收尸,没料到商业故事里也要频繁给“自尊心”补尸袋。
最后,这场合作“回头潮”,究竟算不算行业的进步?如果你是广汽高管,会不会觉得“认错”比当初“拒绝”要更难?还是说,在技术变革里,没有错与对,只有谁站得住?
这次广汽低头,是时代的必然,还是个人的策略?你怎么看?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