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四会东城摩托驾考智能化改革能否让公平与温情共存

东城的早晨,总是云淡风轻。可今天,派出所边上的卫民路忽然热闹起来。一圈刚喷过线的场地、两侧新安好的摄像头、几辆摩托车的引擎低低轰鸣,一群考生手握号码牌,左右张望着“未知”的路。地上的白线看似弯弯绕绕,实则暗藏着“苏丹红地带”——你一踩错,黑匣子都记下了。有人咽口唾沫,有人摩拳擦掌,恨不得把油门当成自己的人生加速器。场外,一位穿着交警制服的“活教材”慢悠悠地晃过来,眼神里有点同情,似乎在说:小伙子们,今天让你们感受下“系统评判”的冷酷。

摩托车驾照考试这事,向来是“成年人礼仪之争”的修罗场。四会东城摩托车驾驶人科目二、三考场正式启用,这消息对大多数只把摩托当通勤工具的人来说,也许不太振奋,但对那些一直窝在“科目一通关后苦等考位”的考生,这无疑是个“抽到好签”的时刻。通知很有程序性,没有多余的废话,强调考场已建成并通过主管部门验收,考试类型涵盖普通二轮、三轮摩托“场地+道路技能系统评判”。具体时间安排、预约流程、考试地址都一板一眼。背后是一种标准化、流程化的治理逻辑,看似冷漠,实则是现代社会必需的秩序。

回到这个场地本身。摩托车驾考的评判,常年在一类人里混出“飞驰人生”的浪漫,另一类人则视作“鬼门关的反复横跳”。对民警来说,推进更智能更严格的“系统评判”,是上级一刀切的改革,少了人情味,也少了人情债:摄像头,只认白线和轮胎,不认人情。不管你是不是表叔介绍来的,也得“见线如见鬼”。电子化、智能化、流程化,意味着“替考”“走后门”难度大大提升。其实对大部分考生来说,这反而是一种公平,毕竟没人愿意自己的路权被“有背景的人”随意碾压。

但摩托考场的启用,不只关系于谁能早点领到证。它背后的博弈,是城市安全秩序的试金石。四会多山,摩托车是常见交通工具。过去不少“老司机”,凭一把老胳膊老腿就上路,更有“边学边开”的土法上马。事故和风险,自然时不时在新闻里抢了个头条。科目二、三分场地与道路技能,是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反驳——上路前,先过系统机器的冷酷毫不留情。从数据上说,道路技能不过关,车祸频率高出一截。说到底,考试是门槛,也是底线。

当然,事情没这么简单。考场的落地,科技加持的公平之外,总有人觉得“皮鞋太小,脚太宽”。有考生抱怨,电子评判太死板、拍摄角度太无情,自己明明“压线只是半个胎”,结果被判不合格;也有说考场太正规,农村里的摩托手转不过神来,“田埂上一条龙,场地上一条虫”。民警对此只能一笑,“摩托都入了城,还不入规范?”谁让机器从来不看“努力”和“情绪”,只看毫厘之间的偏差。技术进步的确带来效率、公平,也留下一地“用脚想都知道的无奈”——比如,一旦考场人满为患,考位又变“限量”,黄牛似乎总能如影随形。

从执法者的视角看,启用这种专业化考场,有少不了的黑色幽默。比如前段时间,有个老哥在科目三模拟里考到一半突然下车,“这油门比我家松多了!”结果摄像头死死地拍下他暂停、下车、摸口袋再上车的全过程。成绩当然是“零蛋”,可他非说“机器误判”。民警沉默,一句“那你让机器背锅?”差点憋不住。说白了,不适应规则的人,总希望规则能为自己破个例,可当规则吃掉权力寻租的空间时,骂归骂,还得认。

我不打算替改革唱赞歌,也不觉得所有推行都不存问题。毕竟在一套标准化流程里,总有人适应得慢,有人觉得“机械冷酷”。考过的年轻人,庆幸不用求爷爷告奶奶地找人打招呼;考不过的老人家嘴里碎碎念,“现在连驾照都没人情了”。有时候公平和温情确实错位——但社会交通安全的根基,真的要靠“关系”吗?

全新四会东城摩托驾考智能化改革能否让公平与温情共存-有驾
全新四会东城摩托驾考智能化改革能否让公平与温情共存-有驾
全新四会东城摩托驾考智能化改革能否让公平与温情共存-有驾

我倒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在场诸位。一套“毫不留情”的系统评判到底是社会进步,还是让技艺和经验失去了空间?严格、冷酷的规则一定比人情社会好吗?或者,公平和人情,是否只能此消彼长?听到引擎声在新考场的清晨隆隆作响,你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毕竟,用机器划的每一道白线,既是对技术的敬畏,也是对风险的警告。在这条通向道路自由的小路上,是不是所有人都准备好了?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