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企业的销量曲线像火箭一样冲上云霄时,我们该欢呼,还是该屏住呼吸,听听那背后隐隐传来的裂帛之声?
这不是一个关于成功学的颂歌,而是一次对狂奔之车的冷静凝视。2024年,中国重汽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成绩单:重卡销量同比增长超35%,市场份额逼近30%,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几乎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整个赛道的热度。掌声未落,刘正涛正式接掌帅印,成为这家“共和国长子”企业的第六任掌舵人。外界解读为“功成身退”与“英雄接棒”,但问题来了:这场销量狂欢,究竟是战略远见的兑现,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数字烟花”?在增长的光环之下,那些尚未引爆的“雷”,又埋在了哪些我们看不见的角落?
要拆解这枚高速运转的引擎,得先回到它最核心的“燃料”——产品策略。刘正涛主导的“高端化+新能源”双轮驱动,确实打中了市场的痛点。汕德卡C9H氢能重卡落地示范运营,T7H纯电版在港口物流场景跑出“吨公里成本最低纪录”,这些不是PPT里的愿景,而是真正在路上跑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重汽新能源重卡销量同比翻了两番,市占率跃居行业前三。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一辆氢能重卡的成本仍是传统柴油车的2.8倍,补贴退坡后,客户会不会“用脚投票”?某华东物流车队负责人私下坦言:“现在买,图的是政策红利和品牌面子,真要长期算经济账,还得再等等。”
更值得警惕的是渠道的“虚胖”。为了冲刺销量,中国重汽在过去两年大幅扩充经销商网络,三四线城市新增网点超120家。这带来了短期放量,但也埋下了价格战的引信。一位山西经销商透露:“厂家任务压得狠,完不成就扣返点。现在有些区域,同款车型不同店能差出两万,全靠贴钱走量。”这种“渠道压货+价格倒挂”的模式,像极了2011年行业巅峰时的重演——那一次,狂欢之后是长达五年的库存消化期。
而技术投入的“偏科”,则是另一颗潜在的定时装置。中国重汽在整车集成和动力链优化上确实领先,但智能驾驶、车联网等“软实力”却略显滞后。对比某新势力重卡品牌已实现L3级高速自动驾驶批量交付,中国重汽的智能系统仍停留在ADAS+基础OTA阶段。一位离职的研发工程师感慨:“我们擅长把发动机做到极致,但对‘软件定义汽车’的转型,反应慢了至少两年。”当行业竞争从“马力”转向“算力”,这条腿长腿短的路,能走多远?
刘正涛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暗流。他上任后的首次内部讲话,主题不是“再创辉煌”,而是“警惕增长幻觉”。他提出“三个回归”:回归客户真实成本、回归渠道健康度、回归技术可持续性。这像是一剂清醒药,但也意味着接下来的动作可能不再“好看”。削减非核心补贴、收紧经销商授信、重组研发架构——这些“拆雷”之举,短期内必然影响报表增速,甚至引发内部震荡。
于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企业”?是一个数字上不断刷新纪录的“巨无霸”,还是一个肌体健康、抗风险能力强的“长寿企业”?中国重汽的历史上,有过1990年代濒临破产的至暗时刻,也经历过2007年上市后的黄金十年。如今站在新周期的门槛上,刘正涛接过的不只是权杖,更是一道关于“速度与稳健”的终极选择题。
销量暴涨的烟花散去后,夜空终将归于寂静。真正的考验,是看谁能在黑暗中,依然稳稳握住那盏不灭的灯。而我们这些旁观者,或许也该少一些对“神话”的迷恋,多一分对“人性与制度博弈”的清醒——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所有的“雷”,归根结底,都是人埋下的,也终将由人来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