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对撞乘龙卡车,四个车轮离地弹起——这一幕在7月29日的发布会现场堪称“开幕暴击”。我盯着屏幕,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真的是真实碰撞?小车真能扛住重卡冲击? 理想汽车用一场非标碰撞测试,把“安全”两个字砸进了公众视野。但随之而来的,不是掌声,而是舆论风暴。8月3日深夜,理想汽车与中国汽研接连发声,澄清测试仅为验证i8被动安全性能,不针对任何品牌。而被“撞飞”的乘龙卡车,则连续四天回应,从“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到“龙的脊梁,无惧挑战”,火药味十足。一场本该展示技术实力的测试,为何演变成品牌之间的隔空交锋?今天,咱们不站队,不传谣,就从一个老司机+汽车观察者的角度,掰开揉碎聊聊这场风波背后的真相。
安全测试≠品牌PK,但公众情绪不能忽视
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的声明都强调了一个核心点:这不是标准车对车碰撞测试,不涉及对其他品牌车辆安全性能的评价。 说得没错。这类移动壁障测试在研发阶段很常见,目的是模拟极端工况,验证车身结构、气囊响应、乘员保护等被动安全设计。i8作为一款主打家庭用户的大型SUV,对“小车撞大车”场景做专项验证,逻辑上站得住脚。
但问题出在“呈现方式”。发布会上播放的视频,未对卡车品牌打码,方向舵清晰可见,“乘龙”二字赫然在目。消费者不是工程师,他们看到的不是“移动壁障”,而是一辆实实在在的国产重卡被撞得四轮离地。 这种视觉冲击,天然会引发“谁更强”的对比联想。即便理想本意是自证清白,但传播效果早已失控。
我曾参与过几次车企的内部技术日活动,深知实验室数据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鸿沟。工程师眼中的“验证工况”,在大众眼里可能就是“贬低竞品”。理想这次,显然低估了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技术传播,不仅要讲清楚“是什么”,更要预判“会被怎么想”。
乘龙为何连续四天“硬刚”?央国企的尊严不容轻慢
如果说理想是“无心之失”,那乘龙的反应就显得极为迅速且强硬。四天四条声明,一条比一条有态度。
7月31日,直接定性为“未经授权使用并扭曲传播”,上升到“侵权”和“破坏行业生态”;8月1日,强调“真实场景防护”,暗示理想测试脱离实际;8月2日,“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堪称神回复,既点题又暗讽;8月3日,“龙的脊梁,无惧挑战”,直接把品牌形象拉升到精神层面。
为什么反应这么激烈?因为乘龙背后是东风柳汽,是央国企。 在商用车领域,品牌声誉关乎订单、关乎司机信任、关乎企业生存。一辆卡车的安全口碑,是靠十年如一日在高速、矿区、高原上跑出来的,不是靠一场“被撞飞”的发布会建立的。吕海涛代表东风集团发声支持,说明这已不是单一品牌事件,而是国企对品牌形象权的捍卫。
有趣的是,这场风波让乘龙抖音账号涨粉超10万,单条视频点赞破10万。负面舆情意外转化成了品牌曝光红利——这或许是乘龙始料未及的。但对企业而言,靠“被撞”出圈,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安全,是让用户在提车时安心,而不是在热搜上“硬刚”。
技术真相:这场测试到底有多大参考价值?
回到技术本身。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说得直白:“实际意义不大,缺乏国家标准。” 我认同这个判断。
标准的NCAP碰撞测试,如正面50%重叠、侧面柱碰等,都有严格的速度、角度、障碍物规格。而理想这场“重卡对撞”,更像是“非标极限测试”。重卡质量是i8的数倍,撞击角度、速度、接触面均未公开,无法量化i8的“安全提升”具体是多少百分比。
但从车身结构设计角度看,i8确实下了功夫。我曾近距离观察过理想L系列的车身,其一体式热成型钢骨架、多路径传力设计、电池包与底盘的刚性连接,都体现了“小车扛大车”的工程思路。被动安全的核心,不是“撞不坏”,而是“把冲击力合理分散,保护乘员舱”。 i8在测试中乘员舱保持完整,气囊正常弹出,这才是关键。
但必须指出:日常驾驶中,99.9%的事故不会遇到“正面硬刚重卡”的场景。 更常见的,是城市低速剐蹭、高速追尾、侧面碰撞。L2级辅助驾驶、AEB自动刹车、盲区监测等主动安全配置,反而更能降低事故概率。理想i8在这些方面表现如何?暂无相关数据,但作为新旗舰,理应拉满。
用户怎么说?安全焦虑与品牌信任的博弈
我在几个车友群做了小调研。一位理想老车主说:“我信李想对家用车安全的执着,但这次操作太莽了,像在踩别人抬自己。”一位卡友则直言:“我们跑车的最怕被小车‘碰瓷’,乘龙这车我开过,扎实,不怕撞,但不想被拿来当垫脚石。”
消费者要的不是“谁更耐撞”的胜负游戏,而是真实、透明、尊重的技术沟通。 理想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方式欠妥。乘龙的回应虽硬气,但也需警惕“悲情营销”带来的短期热度。
横向对比:安全不是独角戏,而是行业共同课题
我们拉几款同级车型看看。问界M9,强调全铝车身+铝合金防撞梁,风阻系数低至0.264Cd;蔚来ES8,标配全域领航辅助NOP+,主动安全算法迭代快;小鹏G9,搭载双Orin-X芯片,感知能力更强。但谁敢说自己能“撞飞重卡”?没有。 因为安全是系统工程,涉及结构、材料、电子、软件、驾驶行为等多维度。
理想i8的优势,在于其对“家庭场景”的极致聚焦——大空间、长续航、高智能化。但安全,不能只靠一场“视觉震撼”的测试来证明。真正的安全,是每一次变道时的盲区提醒,是雨夜行驶时的稳定控制系统介入,是孩子误开车门时的自动锁止。
未来怎么看?理性回归,方能行稳致远
这场风波,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
技术传播需克制:验证性能可以,但避免制造“碾压式”对比,尊重同行就是尊重市场。
用户教育要跟上:教会消费者看懂C-NCAP、中保研等权威测试报告,比看“撞飞视频”更有价值。
安全应回归本质:从“我能扛”转向“我不撞”,大力发展主动安全与智能驾驶,才是未来方向。
理想汽车股价的波动,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品牌风险的敏感。一次营销事故,可能抹去数月努力。而乘龙的“被动出圈”,也提醒传统车企:数字化时代,舆情应对速度决定品牌温度。
最后,我想问各位车友:如果你是车主,你更愿意看到车企发布“撞飞对手”的测试视频,还是公布一份详尽的主动安全系统实测报告? 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技术无罪,传播有责。安全二字,重如泰山,容不得半点哗众取宠。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