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10万公里才发现,比亚迪DM-i发动机,原来这么听话!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聊起车来,都绕不开一个话题:油价。

看着加油站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数字,不少燃油车车主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

然而,在路上,我们却能看到越来越多挂着绿色牌照的比亚迪汽车,车主们似乎对高油价显得格外从容。

开了10万公里才发现,比亚迪DM-i发动机,原来这么听话!-有驾

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有比亚迪DM-i车主晒出自己的油耗记录,百公里三四升的油耗已经不算新鲜事,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自从换了车,去加油站的次数还没去超市多。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了,同样是烧油的发动机,为什么装在比亚迪车里,就好像突然转了性,从一个消耗品变成了节能标兵?

这背后,其实不是发动机本身有什么魔法,而是一场关于汽车动力系统工作逻辑的深刻变革。

要理解比亚迪DM-i系统为什么能做到如此省油,我们首先得明白传统燃油车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有多么“无奈”。

在传统汽车里,发动机是唯一的动力来源,它就像一个需要承担所有工作的员工,不管什么活儿都得自己上。

当你在城市里遇到堵车,走走停停,车速极低时,发动机不得不在低转速区间运行,这个区间恰恰是它效率最低、最费油、也最容易产生积碳的时候。

这就像让一个长跑冠军去参加举重比赛,不仅成绩不好,还把自己累得够呛。

当需要急加速超车时,你一脚油门下去,发动机需要立刻拉高转速,变速箱也要跟着降挡配合,整个过程动力响应有延迟,噪音还特别大。

只有在高速公路上以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巡航时,发动机才能进入它最舒适、最高效的工作区间。

开了10万公里才发现,比亚迪DM-i发动机,原来这么听话!-有驾

可以说,传统发动机在大部分城市用车场景下,都是在“忍辱负重”,用自己最不擅长的方式在工作,油耗高自然是难免的。

而比亚迪的工程师们则换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他们认为,不应该让发动机去硬扛所有工况,而是应该构建一个团队,让不同的部件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

这就是DM-i混动系统的核心理念,它不是简单地在车里加个电机和电池,而是对整个动力系统进行了重构。

这套系统的核心成员有三个:一台专门为高效率而生的骁云发动机,两台负责驱动和发电的电机,以及一个作为“智慧大脑”的EHS电混系统。

这台骁云发动机从设计之初,目标就非常明确:它不是一个“全能选手”,而是一个“特长生”。

它采用了阿特金森循环和高达15.5:1的超高压缩比,这些技术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服务——在特定的转速区间内,实现极致的燃油经济性。

它放弃了在全转速范围内的动力表现,专注于在自己最擅长的那个“甜蜜点”上发光发热。

那么,它不擅长的工作,比如低速行驶和起步,由谁来完成呢?

答案就是电机。

这就引出了DM-i系统精巧的工作模式。

开了10万公里才发现,比亚迪DM-i发动机,原来这么听话!-有驾

在城市里低速行驶或拥堵路况下,系统会判定这是发动机效率最低的区间,于是发动机会完全处于“休眠”状态,车辆完全由电池供电,电机驱动,这时候它就是一台纯粹的电动车。

驾驶感受非常安静、平顺,起步响应迅速,而且因为不烧油,自然也就实现了零油耗。

这就完美避开了传统燃油车最头疼的堵车场景。

当需要急加速或者超车时,情况又不一样了。

电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瞬间输出最大扭矩,所以当你深踩加速踏板,首先响应的是电机,它会立刻提供强大的推力,让车辆毫不迟疑地向前冲刺。

如果此时系统判断需要更强的动力,或者电池电量不足,那个“休眠”的发动机就会被唤醒。

但关键在于,它被唤醒后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驱动车轮,而是以它自己最舒服、最高效的转速开始运转,像一个高效的发电机一样,为驱动电机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

这样一来,你既能得到媲美电动车的迅猛加速体验,又不会听到传统发动机那种声嘶力竭的嘶吼声,整个过程动力输出既强劲又平稳。

只有当车速提升到大约70公里/小时以上,进入高速巡航状态时,这台骁云发动机才会真正地“大显身手”。

开了10万公里才发现,比亚迪DM-i发动机,原来这么听话!-有驾

此时,系统经过计算会发现,让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是效率最高、最省油的方式。

于是,EHS系统会通过离合器将发动机与车轮连接起来,进入发动机直驱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发动机工作在它热效率最高的区间,不仅驱动车辆毫不费力,甚至还有余力为电池充电。

通过这样一套智能的调度逻辑,比亚迪成功地让发动机在超过九成的时间里,都工作在它最喜欢的“舒适区”。

那些低效、费油的“苦活累活”全部交给了电机,而发动机则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活”。

这种“扬长避短”的团队协作,正是DM-i系统省油的根本秘诀。

除了这套核心工作逻辑,比亚迪在细节上也下足了功夫,进一步为发动机“减负”。

在传统发动机上,水泵、空调压缩机等附件都需要通过皮带与发动机连接,由发动机带动运转,这会消耗掉一部分宝贵的能量。

比亚迪则将这些附件全部改为了电力驱动,让发动机彻底摆脱了这些“拖油瓶”,能够更纯粹地专注于发电和驱动,效率自然更高。

再加上先进的分体冷却技术,可以更智能地控制发动机不同部位的温度,使其在冷启动后能更快地进入最佳工作温度,这在寒冷的冬季对降低油耗尤其有帮助。

开了10万公里才发现,比亚迪DM-i发动机,原来这么听话!-有驾

所有这些硬件的协同工作,都离不开那个强大的电控系统。

它像一个运筹帷幄的指挥官,根据当前的电量、车速、路况以及驾驶者的意图,在毫秒之间做出判断,无缝切换纯电、串联(发动机发电)、并联(共同驱动)或直驱模式,始终让整个动力系统处在最优解上。

正是这种精密的计算和控制,才让第五代DM技术实现了高达46.06%的发动机热效率和官方宣称的2.9L/100km的亏电油耗。

这些数据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空谈,一位已经行驶了超过10万公里的车主反馈,他的车在日常通勤中,百公里综合油耗稳定在3.8升左右,这对于一台家用车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当然,比亚迪的这套系统也不仅仅是为了省油。

在更侧重性能的DM-p车型上,同样的逻辑被用来追求极致的动力。

通过让高性能发动机和前后双电机共同发力,可以实现3秒级别的百公里加速,让一台家用车也能拥有比肩性能跑车的爆发力。

这充分证明了这套混动架构的灵活性和巨大潜力。

总而言之,比亚迪DM-i的发动机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听话”和高效,并非因为它本身是一款“黑科技”发动机,而是因为它被整合进了一个更聪明的系统里。

比亚迪用系统工程的思维,让电机弥补了内燃机在低速区间的短板,同时又让内燃机在它擅长的高速区间尽情发挥。

这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团队作战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汽车的动力逻辑,也为我们普通消费者的钱包实实在在地减了负。

这背后所体现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深刻转变,它不再是简单地模仿和追赶,而是真正开始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去定义未来汽车的形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