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最近算是“出圈”了,可惜这“出圈”的方式有点闹心,不是那种鲜花着锦的赞誉,而是被一众准车主架在炉子上烤的“破圈”。
几百号人磨刀霍霍,嚷着要“原汤化原食”地退车,矛头直指那块要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这事儿,活脱脱就是一场大型“种草”变“拔草”的事故现场。
说白了,就是消费者觉得被涮了。
李先生那段烟雾测试的视频,瞅着就让人跟着上火。
鼓风机卖力地吹,烟雾却愣是没按剧本走,这哪是“双风道高效导流”,分明就是个“空气清新器”,吸进去又吐出来,跟赛道八竿子打不着。
李先生的恼火,其实是大家伙儿的恼火:掏了真金白银,结果换来个“金玉其外”,搁谁也得炸毛。
但话又说回来,这板子真能全扣在小米“虚假宣传”上吗?
咱们得拨开云雾看本质。
一方面,小米的广告词的确有点“春秋笔法”的嫌疑。
诸如“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设计”、“提升下压力并优化刹车散热”之类的描述,听着就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碳纤维”、“赛道级”这类概念本身就存在认知偏差。
很多人觉得,只要跟这些词儿沾边,就立马得有肉眼可见的性能飞跃。
可汽车工程这门手艺,不是简单的“大力出奇迹”。
一个零件的改良,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整个系统的协同作战。
单凭一个前舱盖的更迭,就能让车辆性能焕然一新?
恐怕是纸上谈兵。
就像你换了双跑鞋,就能直接杀进奥运会决赛?
这显然不make sense。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小米急于给自己贴上“高奢”标签的焦虑。
SU7是小米在造车界的初试啼声之作,承载着小米“向上走”的野望。
为了给SU7 Ultra镀上一层“高性能”的金,小米在营销上难免用力过猛,恨不得把每一个细节都吹成能上天的神技。
把这事儿放在更大的棋盘上看,其实也挺耐人寻味的。
现在的新能源车企,巴不得把所有“黑科技”都一股脑儿地塞进产品里,然后在宣传上敲锣打鼓地吆喝。
消费者呢,也喜闻乐见这种“堆料”式的营销套路。
但关键是,很多“黑科技”的实战效果,往往跟宣传的说辞差着十万八千里。
仅从减重1.3公斤这个数据来看,很难让人心甘情愿地为这4.2万买单。
小米这次的危机公关,也挺让人玩味的。
一句轻飘飘的“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外加2万积分的“安慰奖”,显然无法浇灭车主们心头的怒火。
说白了,大家要的不是那点蚊子腿般的积分,而是“知情权”和“被当回事儿”的感觉。
小米的补救措施,更像是在“和稀泥”,而不是真正对症下药。
改配铝制机盖还得重新排队,更是等于变相地让消费者为小米的“夸大其词”埋单。
现如今,几百号准车主已经抱团取暖,准备走法律途径,甚至要告小米“虚假宣传”。
这事儿要是真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结果还真不好预料。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结局如何,都会给小米汽车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一记警钟。
雷军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他创业以来最如履薄冰的一段日子。
这话听着让人觉得五味杂陈,但也侧面印证了小米这次遇到的麻烦非同小可。
SU7 Ultra的碳纤维风波,不仅仅是产品层面的问题,更是信任危机的一次集中爆发。
消费者选择小米,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雷军”这个金字招牌的信任。
如果这份信任被挥霍殆尽,那小米的“高端化”之路,恐怕会更加步履维艰。
想想李先生那句掷地有声的“宁愿不要2万块钱,也要讨个公道”,就能明白这次事件的症结所在。
大家愤懑的,不仅仅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装饰品”,而是被不实信息蒙蔽的感受。
信任这东西,一旦轰然倒塌,再多的营销话术,都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挽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