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库存能卖三个月,工人月薪不到三千,谁之痛?

比亚迪库存堆积如山,工人月薪不足三千元,这到底是谁的痛?

比亚迪库存能卖三个月,工人月薪不到三千,谁之痛?-有驾

夏日的阳光炙烤着比亚迪某生产基地的停车场,密密麻麻的新车在烈日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这些本该驰骋在公路上的新能源车,如今却像被遗忘的士兵,静静地等待命运的裁决。销售经理老陈掐灭手里的烟,叹了口气:“库存够卖三个月,生产线还在转,可工人们拿的工资,连房租都快付不起了。”

这一幕并非孤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一场狂飙突进后的急刹车。乘联会数据显示,1-6月新能源车累计零售量同比增长36%,但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却连续5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比亚迪作为行业龙头,上半年销量突破125万辆,可财报里“存货”科目却同比激增47%,达到惊人的715亿元。

第一幕:繁荣下的阴影

流水线上的小张已经三个月没拿到绩效奖金了。这个来自河南农村的90后,每天在焊装车间重复着机械臂般的动作,月薪卡在2800元死活上不去。“组长说公司现在要控制成本,可我看停车场那些车都快停不下了。”他苦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照片——厂区空地上,崭新的元PLUS像积木般摞成四层,车顶的落叶积了厚厚一层。

这种魔幻现实背后是行业的集体焦虑。价格战从年初打到年尾,特斯拉Model 3降价4万,比亚迪秦PLUS直接杀进9万区间。券商分析师李明的调研报告显示,主流车企的单车利润已从2022年的8900元暴跌至3400元。更残酷的是,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吨跳水到18万元/吨,让囤积居奇的中间商血本无归,却没能让终端消费者笑到最后。

第二幕:剪刀差里的困局

比亚迪库存能卖三个月,工人月薪不到三千,谁之痛?-有驾

财务总监的电脑屏幕上跳动着两组刺眼的数据:一边是每月2.8万辆的产能爬坡计划,另一边是经销商平均68天的库存周转天数。采购部刚谈妥的电池订单还在海上漂着,可仓库里去年备货的高价电芯已经堆到了天花板。这种“增产不增收”的怪圈,像极了当年家电行业的库存危机。

有趣的是,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工人时薪悄悄涨到了36元,而比亚迪长沙基地的招聘启事仍写着“综合收入2900-3200元”。人力资源专家王芳指出:“新能源行业正在复制手机代工的老路——用规模换市场,但人力成本的红利能吃多久?”知乎上有位自称比亚迪前员工的网友爆料,某些车间甚至重启了“两班倒”模式,可工资条上的数字和五年前几乎没差别。

第三幕:突围的十字路口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技术中心的工程师们最近常加班到凌晨。他们桌上摆着两份方案:一份是继续压降成本的“刀片电池2.0”计划,另一份是攻关800V高压平台的研发路线。市场部传来的消息显示,20-30万价格带的市场正在萎缩,而蔚来ES6这类40万+车型的订单却逆势增长。

停车场里,销售团队正给库存车披上崭新的车衣。不知是谁在微信群发了张照片:烈日下,穿着褪色工装的工人蹲在车阵阴影里吃盒饭,身后是望不到头的“钢铁洪流”。这张没配文的图片,三天内被转发了两万多次。

当行业站在电动化转型的潮头,谁该为流水线上的三千月薪买单?是疯狂内卷的市场?是贪婪的资本?还是那个我们都在追逐的、名为“增长”的幻影?或许答案就藏在4S店销售顾问的话里:“现在客户进门第一句不问配置,先问能优惠多少——大家都忘了,车本该是让人快乐的东西。”

比亚迪库存能卖三个月,工人月薪不到三千,谁之痛?-有驾

(此刻你的手机弹出一条推送:某新势力品牌宣布全系降价,老车主集体维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