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车辆性能的"终极测试场"。这里不仅考验动力,更考验一辆车的系统性耐久力。而皮卡作为高原运输的主力军,它的进化史就是一部中国汽车工业的攻坚史。
高原不是"高地",而是对机器的系统性折磨
在高原环境中,车辆面临三大难题:
✅ 空气稀薄:发动机进气不足,功率下降严重
✅ 寒冷干燥:润滑油易凝固,橡胶老化加快
✅ 地形复杂:连续上下坡、碎石烂路考验动力系统和底盘刚性
而皮卡作为货运、工程、运输主力,必须保功率、稳制动、耐造耐修。
第一批上高原的皮卡来自哪里?
郑州日产D22(2002年上市)是首款规模化服役的高原皮卡,其2.4L汽油发动机通过增大压缩比补偿高原功率损失,在电力抢险中创下单车20万公里无大修的记录。
而长城迪尔(1998年投产)凭借仿丰田海拉克斯的底盘结构,早期承担边防哨所物资运输。
江铃宝典(2002年推出)虽宣传广泛,但实际高原规模化应用晚至2005年,因其早期搭载的五十铃4JB1柴油发动机面临低温启动难题。
真正的突破是2010年后,长城风骏5搭载的GW4D20柴油机通过高压共轨技术,才实现-35℃无辅助启动。
✅ 延伸一笔:高原测试,是大道沐光版诞生前的必修课
江铃大道沐光版其2.3T柴油发动机(450N·m扭矩/1000rpm低转爆发)与智能四驱系统通过海拔4000米+工况验证,动力储备与底盘通过性满足青藏高原等极端地形需求
而早期高原皮卡的验证更为粗粝:
✅ D22在昆仑山口实测时,刹车油管因低温脆化爆裂,倒逼全车橡胶件升级
✅ 长城炮2023年登顶珠峰大本营时,涡轮增压器在海拔5200米仍保持92%的进气效率
✅ 雷达地平线EM-P(2025)首次证明新能源皮卡可在高原实现1017km续航,电压系统在-30℃下无衰减
这不仅是一辆城市皮卡,更是一辆“可以开上高原”的皮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