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车友,今天用车社要揭开的,可不是什么小秘密,而是汽车圈里那点“潜规则”,直接把咱们老百姓最在乎的“钱袋子”给拎了出来!
这事儿,听着好像有点远,但仔细一想,它就实实在在地戳在了咱心窝子上——这钱,究竟是怎么被“收割”的!
最近网上这风声,说一些造车新势力,搞“割韭菜”的招数,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我一开始听,心里就咯噔一下,觉得这套路好像似曾相识。
但这次,感觉有点不一样,这次不光是咱们普通消费者,连一些“老江湖”都跟着犯愁了。
这“割韭菜”,到底是怎么个割法?
你看看市面上那些新势力,动不动就整出个“颠覆式创新”,概念炒得天花乱坠。
什么“AI大模型上车”、“全场景智能座舱”、“未来出行方式”…
…
听着就特高大上,好像买了他们的车,就能直接穿越到未来,成为引领潮流的科技达人。
可问题是,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东西,实际落地了多少?
我最近翻了翻一些车主的真实评价,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有位大哥,花了三十多万买了个号称“科技天花板”的新能源SUV,结果呢?
那个所谓的智能驾驶辅助,关键时刻掉链子,高速上突然来个“急刹车”,把他吓得够呛。
你说这安全不安全?
还有那个“智能座舱”,语音助手反应慢半拍,想点个歌,结果给你播放了一段根本不搭边的东西。
这哪儿是智能,简直是“智障”!
你说这钱花得值不值?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些新势力在宣传的时候,总喜欢把“未来感”和“高科技”挂在嘴边,但到了真交车的时候,很多当初承诺的功能,要么是“画饼”,要么就是“缩水版”。
这就好比你买个手机,说好拍照能比肩专业相机,结果拿到手,拍出来的照片跟普通手机差不多。
这不就是赤裸裸的“空头支票”吗?
这还不止,那些“选装包”更是让人头疼。
一个个都把自己包装成“高端品牌”,骨子里却玩起了“饥饿营销”和“增值服务”的老路子。
你以为你买的是一辆完整的车?
错了,你买的只是一个“基础款”,剩下的,都得另外掏钱。
什么“高级音响”、“真皮座椅”、“氛围灯”,一样一样加,最后算下来,比官方指导价贵个几万、十几万,那都是常事。
这哪儿是卖车,这简直是在“开盲盒”,而且还是个“必亏”的盲盒!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是美好愿景,可现在,这“寻常百姓家”的钱,似乎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唐僧肉”。
这事儿,已经不是简单的“营销套路”了,这触及到了我们消费者最基本的信任。
当一个行业,充斥着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甚至开始“欺骗”消费者的时候,这个行业还能走多远?
咱们都懂,汽车研发、技术迭代,都需要投入。
新势力想生存,想发展,也需要盈利。
但问题是,盈利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
为什么不能踏踏实实地把产品做好,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用真实的产品力去赢得市场?
那些花光积蓄,甚至背负贷款,满怀期待地走进4S店的消费者,他们图的是什么?
他们图的是一个更美好的生活,一个更便捷的出行方式,一个能让他们感到自豪的伙伴。
可当他们的期待,被一次次“收割”的经历打碎,他们的梦想,被那些虚假的承诺所蒙蔽,“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
这不仅仅是汽车行业的问题,这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种浮躁心态。
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只想着“割一茬是一茬”,却忘了“细水长流”的道理。
尤其是在科技这个领域,概念和噱头总是比实实在在的产品更容易吸引眼球,也更容易“收割”。
就拿最近一则爆料来说,某品牌新款车型,号称搭载了“行业领先”的激光雷达,但实际交付的时候,却被车主发现,这激光雷达根本就是个“摆设”,根本就没有接入到车辆的实际运行系统中。
这什么操作?
这是把消费者当傻子在耍!
你花了大价钱买的“高科技”,结果人家告诉你,“哦,这个只是为了好看,你看,它在车顶上多酷炫!”
这种欺骗,比“此地无银三百两”还要令人心寒。
或许,我们消费者,也得擦亮眼睛,多做功课,不被那些华丽的辞藻迷惑,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产品。
这事儿,咱们就先聊到这儿。
你们心里怎么想的,我心里也都清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