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都持证上岗了吗?有没有被那“驾驶员综合素质测评”给绊住脚?
坦白讲,我身边不乏老炮儿级的司机都栽在这上头。要说他们车技稀烂?那断然不是!经验老到,方向盘都快被他们搓出包浆了。可一旦坐到电脑跟前,瞅着那二十道题,就跟撞了邪似的,要么粗枝大叶,要么心态炸裂,最后只能饮恨重考。这“测评”,俨然成了他们驾照路上的“蟊贼”。
这事儿颇堪玩味,一方面,我们标榜安全驾驶,精进驾驶员的素养,这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这个测评是否真能卓有成效地提升驾驶安全,又令人心存狐疑。
先聊聊这测评本身,它度量的是什么?专注力、决断力、记忆力。听上去甚是高蹈,但实操起来,就是对着图片寻瑕疵,或者让你臧否几种情形哪个更凶险。题目本身并不艰涩,甚至可以说有些“低幼”。可癥结就在于此:太轻而易举了,反倒容易让人麻痹大意。
这就好比,你自以为在打青铜局,结果冷不丁被对面打野gank崩盘。
不少人觉得,这考试就是个过场,溜一眼就能过。结果呢?一进考场,心境就变了。时间在那儿倒数,题目看着也雷同,稍一走神,就容易误选。尤其是那些平日里驾驶习惯不甚规矩的老司机,更容易折戟沉沙。你琢磨,他们平时开车可能就热衷于插队、超速,让他骤然放慢节奏,仔仔细细地审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煎熬。
更饶有兴致的是,这个“测评”的通关率,似乎也和地域有关联。有些地方宽松些,有些地方严苛些。这就让人觉得有些失衡了。同为华夏子民,为何在不同的地界儿考个驾照,难度还千差万别呢?
有人会辩称,这是为了提高驾驶员的禀赋,确保道路安全。这固然是美意。但问题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派,真能臻于目的吗?
区区二十道题,就能评判一个人的驾驶实力吗?就能担保他往后开车一定安然无恙吗?恐怕没那么简单。说到底,真正的驾驶技艺,是在马路上练就的,是在各色纷繁的交通环境中淬炼出来的。考试仅能窥斑见豹,更多的,抑或需要驾驶员自身具备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而且,这个“测评”还潜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它可能会加剧“纸上谈兵”的现象。原本有些人考了驾照,就只是偶一为之地开开车,或者索性就束之高阁。现在好了,还要定期参加“测评”,这无疑增添了他们的累赘。有些人或许觉得太费事,索性就不开了。
这听起来有些反讽,明摆着是为了精进驾驶员的素养,结果反倒让人放弃了揸车。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抹杀“测评”的意义。起码,它能告诫驾驶员,开车并非儿戏,需要心无旁骛,谨小慎微。而且,对于那些初出茅庐的司机来说,这个测评也能让他们对道路安全有更深切的认知。
但关键在于,如何让这个测评更趋于科学、合理,更加贴近实际驾驶场景。不能仅仅是简简单单的选择题,而是应该结合实操案例,让驾驶员真正领会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归根结底,我们渴求的不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考试,而是一个真正能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制度。
此事,值得我们细细忖量。说到底,道路安全,攸关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