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销量暴跌!车企纷纷押注纯电,未来风口在何方?

最近这车市可真是热闹,风向变得让人有点看不懂。

就在一两年前,很多人买新能源车的时候,还特别青睐增程式电动车,觉得它既能用电省钱,又有个发动机能加油,跑长途心里踏实,简直是解决续航焦虑的“神器”。

可谁能想到,这才多长时间,风头正劲的增程式电动车,销量说降就降,有些车型的销量甚至直接被腰斩,车企们也像是约好了一样,纷纷把重心和资源都投向了纯电动车。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增程车销量暴跌!车企纷纷押注纯电,未来风口在何方?-有驾

难道那个被认为是完美过渡方案的增程车,真的要提前退场了吗?

纯电动的时代,是不是已经不是在路上了,而是已经一脚踹开了大门?

咱们今天就坐下来,把这背后的来龙去脉好好捋一捋。

首先,要看懂车市的变化,就得先看懂政策这个“指挥棒”在往哪儿挥。

以前国家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策是比较宽泛的,不管是纯电、插电混动还是增程式,只要是新能源,都能拿到不少补贴和积分。

这个新能源积分对车企来说可是个宝贝,自己生产的新能源车多了,积分用不完,还能卖给那些传统燃油车生产多、积分不够的车企,这可是一笔实实在在的收入。

所以那时候,车企造增程车的热情很高,因为既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又能赚钱拿积分,何乐而不为。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国家的政策变得越来越精细,目标也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大力扶持纯电动技术路线。

最关键的一个变化,就是新能源积分政策的调整。

简单来说,现在一辆增程式电动车能换到的积分,比以前少了很多。

这就像是原本一份能拿一百块奖学金的作业,现在只能拿三四十块了。

积分的价值缩水,意味着车企卖增程车的利润被大大压缩,甚至去掉增程器(那个小发动机)本身的成本后,卖一台就亏一台。

企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这种赔本的买卖自然是没人愿意再继续大规模地干下去了。

与此同时,对传统燃油车的限制却在一步步收紧,未来还要征收额外的税费。

一边是扶持力度减弱的增程车,另一边是享受着免购置税、部分城市免停车费等各种优待的纯电车,这笔账,车企的会计师们算得比谁都清楚。

所以我们看到,在最近的车展上,纯电车的展台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而一些增程车的展台就显得冷清了不少,这就是市场最真实的反应。

光有政策的推动还不够,产品本身的技术实力才是硬道理。

过去大家对纯电动车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增程车销量暴跌!车企纷纷押注纯电,未来风口在何方?-有驾

无非就是那老三样:续航里程不扎实、充电速度太慢、一到冬天续航就打骨折。

可这两年,中国的动力电池和充电技术的发展速度,简直可以用“惊人”来形容,这些曾经的痛点正在被一个个地解决掉。

先说说电池本身。

作为全球电池行业的领头羊,宁德时代前不久发布的新款电池,根据实测数据,可以支撑车辆行驶超过80万公里,而电池的衰减率还不到百分之十。

这是什么概念呢?

意思就是,这块电池的寿命,基本上比你这辆车本身的使用寿命还要长,你根本不用担心开个七八年就要花大价钱换电池的问题。

过去那种“买得起车,换不起电池”的焦虑,现在基本上可以烟消云散了。

再来看冬天续航的问题。

这曾经是北方纯电车主心里最大的痛,一到天寒地冻的时候,标称五百公里的续航,实际能跑个二百五就不错了。

但现在,新一代的电池自加热技术和热管理系统越来越普及。

它就像是给电池穿上了一件智能温控的“羽绒服”,在你用车之前,系统就会提前给电池预热,让它在最适宜的温度下工作,大大减少了低温带来的能量损失。

现在的新款电车,冬天续航虽然还有折扣,但已经从过去的“打对折”提升到了能保证“打七折”甚至“打八折”的水平,实用性大大增强。

最后,也是变化最彻底的,就是充电体验。

国家电网公布的数据已经显示,在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上,充电站的密度已经达到了平均每五十公里就有一座。

在大部分一二三线城市里,“十分钟充电圈”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也就是说,在市区里,你开车十分钟之内,大概率就能找到一个公共充电桩。

这还不算完,800V高压快充技术现在几乎成了中高端纯电车的标配。

这充电速度快到什么程度?

很多新车发布会上都在宣传“充电十五分钟,续航增加五百公里”。

你下车去服务区上个厕所、买瓶水的时间,车辆的续航就补得差不多了。

这种从“充电一小时,排队三小时”到“一杯咖啡的时间满血复活”的体验转变,是说服很多人放弃燃油车和增程车,彻底拥抱纯电动的关键一击。

增程车销量暴跌!车企纷纷押注纯电,未来风口在何方?-有驾

技术上的顾虑打消了,最终还是要落到老百姓的钱袋子上。

咱们可以算一笔简单的经济账。

有车主在网上分享过,他当初在同价位的燃油车和纯电动车之间做选择,仔细计算后发现,按照他每天的通勤距离,五年下来,纯电车光是能源费用(电费对比油费)就能比燃油车省下超过四万块钱。

这还没算上保养的费用。

燃油车每次保养,换机油、机油滤芯、空气滤芯,都是一笔固定的开销。

而纯电动车由于没有发动机和复杂的变速箱,保养项目就简单多了,基本上就是检查一下电池和电路系统,换换空调滤芯,既省心又省钱。

这种实实在在的优惠,连小区里的大爷大妈们都知道,开电车确实能省下不少钱。

当市场的风向、政策的引导、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的选择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时,整个汽车产业链都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那些为传统燃油车提供零部件的供应商。

像博世这样的全球顶级零部件巨头,其在苏州的工厂已经裁减了部分燃油产品线的工人,转过头就接下了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车企的电池包大订单。

这并非个例,而是整个行业转型的缩影。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加油站,中石化、中石油这两大能源巨头,都在财报里明确提出,要大规模改造旗下的加油站,将其升级为能加油也能充电的“综合能源服务站”,并且会大幅增加充电桩的数量,压缩传统加油车位的比例。

当连加油站自己都在为电动车“铺路”时,你就知道,燃油车和那个带着“小油箱”的增程车的时代,确实正在加速离我们远去。

至于有人提到的氢能源,虽然听起来很美好,加氢像加油一样快,排出来的只有水,被誉为终极清洁能源。

但就目前来看,它的问题还很多。

一个加氢站的建设成本是同等规模充电站的好几倍,而且制氢、储氢、运氢的技术和成本难题都还没解决,导致现在开氢能源车的每公里成本,比用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充电还要贵上好几倍。

所以说,氢能源或许是遥远的未来,但它解决不了我们当下的出行需求。

回过头再看增程式电动车,它的处境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它被发明出来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纯电动车续航短、充电难的过渡性问题。

但现在,随着纯电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些问题本身已经被极大地缓解了。

于是,增程车的缺点就被放大了:它背着一套沉重的发动机和油箱系统,增加了车重和能耗,却依然摆脱不了电池带来的里程焦虑;它的结构比纯电车复杂得多,意味着长期的故障风险和维修保养成本可能会更高。

它试图做到“油电双全”,但在纯电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反而显得有些“两边不讨好”。

因此,市场的选择最终给出了答案,一个更简单、更高效、使用成本更低的纯电时代,已经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