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消费和投资,如果只是单纯的讨论两万元的购买价值的话,你可以这么想。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也就是意味着只要都是两万元的物品,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而言,都是等值的。
因此最有价值的产品必然是个人消费偏好与总额约束之间的一种最优解。
偏好是什么呢?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偏好体现了决策人对收益和风险的态度。决策人对一方案或后果的偏好强烈程度。
刨除性格、社会等复杂的因素以外,影响偏好的重要因素是年龄,收入水平。
因此你可以基于你个人的年龄与收入水平角度进行考量,购买与年龄收入相匹配的合适消费品以获得个人效用最大化。
如果结婚建议交给家里负责财务的人员打理,以取得家庭效用最大化。
如果以上答案无助于你做出决策,可以考虑如下方案:
生产力工具>投资性工具>长期消费品>快速消费品>成瘾性消费品
这个思路是我个人的感悟,可能未必正确。讲讲我自己的观点:
人的一生是从事社会性生产活动,从而获取社会性回报的一生。而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社会的财富从根本上是工具使用获得的产品回报,或源于生产回报带来的一般等价物,而生产力工具是能够快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产品,生产力工具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性产品。
例如,你是个作家,那么电脑、图书馆、文献系统于你而言就是生产力工具;如果你是个摄影师,难么相机、镜头于你而言就是生产力工具;如果你是司机,那么汽车于你就是生产力工具。生产力工具并不是消费品,但是可以为你带来更多的消费品。
好的生产力工具带来的收益提升,对社会收益而言可能是革命性的。
例如:90年代的纺织工厂女工爆满,小型服装厂都需要200-500个熟练女工。而近些年由于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服装厂人数呈现大幅减少,部分纺织厂甚至成为了黑灯工厂。我曾经到访过诸暨的一家针织工厂,经理说工厂平均每人每天生产针织衫90件,而中国织毛线最快的针织女工也无法达到一天两件的速度。
为社会创造效益,社会必定会反馈于你回报,这是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最朴实的原则。
而消费的理念则因人而异。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消费品可谓是多种多样,消费的理念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父母教会我的是尽量购买一些用的久的,当然他们没有学习过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这类商品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耐用品消费。
耐用品对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往往是长期性的,例如家里的冰箱,基本上可以用上5-10年。我家里的第一台冰箱是2008年购买的,如今仍然在使用。耐用品的加入使得家里可以长期保存冷冻食品,丰富了菜单品种,降低了购菜频率,提升了生活质量。
耐用品贬值速率慢,面对生存的不确定性时,耐用品残值较高,可以切换成现金用于应急,例如很多家庭有汽车,虽然汽车价格昂贵,但是在突发情况下,汽车可以转变为动产,用于抵押贷款。名表或者是名包等耐用品也有较好的二手市场用于交易。
耐用品价值较高,是个人财力和信用的支撑。例如重要聚会时候的名表或者是好车,往往会让对方多看一眼,或者对你个人会多重视一分。而信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交易的达成离不开双方的互信。
快速消费品则可以用来提升短期消费水平,区分短期消费品和长期消费品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金额、产品是否有保质期以及产品是否有回收市场,综合而言是产品使用价值是否可以让渡。
假如一个商品价值较低,比如手办等儿童玩具,由于交易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因此少有二手市场;有保质期的产品价值在保质期内呈现最速曲线下滑;而无回收市场意味着产品的交易成本极高,亦不利于价值的让渡。
因此父母从小教导我们挣了钱要存起来,如果要用的话,尽量买一些能够用的久一些的物品。为什么父母会告诉我们这些,主要是因为父母辈和祖父母辈都是从饥饿中走过,了解社会的凶险。人存于世,生理和安全需要是第一位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是第二位的,最后才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如果阅读这一段的你对这句话很难理解,可以百度“信阳事件”,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只隔两代人。而我出生的年代已经很难感受到饥饿了,只能勉强感受肉食的匮乏,但是我尊重父辈们的生活经历,在未来也会继续和子女教导这样的消费观。
社会的变化远比人们想象的快,唐玄宗初年还叫开元盛世,然而几十年之后,就出现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情形,居安思危永远是消费的最重要前提。
图中的蓝色线可以看做社会保障线,红色线可以看做社会保障+个人保障。各位可以思考下x轴持续小于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话外,林毅夫先生在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一次采访中提出中国的发展还是要加强投资,只有投资才能带动经济发展。当时记者提问,那消费呢?发达国家不都是在提增加消费以拉动投资吗?
林毅夫笑了笑,说我们还不是发达国家。
也是因此,我十分尊敬林先生,他确实是以芸芸众生为己任。反观某些网红经济学家,只是教人们如何精致利己,高谈阔论为富人发言。于国家、于民族而言,他们只是一群蛀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