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作为自行车最关键也是唯一接触地面的部件,对自行车的骑行体验影响非常非常大。同时也是自行车升级收益最高的部件之一了(便宜、升级体验大)。所以能够选到一对合适自己骑行风格的轮胎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轮胎涉及方面太多,我没精力和能力做到点点详细,我先放一张轮胎的基础知识点脑图,题主能够对着上面的知识点自己去查阅学习。当然还有许多未提及的知识点也需要大家一起补充。
然后,我针对题主对山地车车胎选购和使用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欢迎指正。
我从尺寸、类型、内胎、胎嘴、胎纹、气压设定来讲讲。
下面提及的“轮胎”如无特别说明,通指外胎。
山地车的轮胎尺寸为轮径英寸*轮胎宽度英寸,所以首先我们要确定轮径宽度,常见的有26、27.5,29也有。这个看下自行车轮框上的标号一般会写有。
接下来确定轮胎宽度。这个和使用场景、前叉/叉开档宽度两个因素有关。
前叉/后叉:宽度决定了你车架和前叉最大能容纳的胎宽,过宽轮胎会刮到前叉或车架,这个手动测量即可,不懂的问卖家。
使用场景:简单划分使用场景使用频率“铺装路面/非铺装路面”
100/0-80/20定位为山马或偶尔轻度越野,选择范围1.75-2.1,常见选择1.95;
50/50-20/80,定位轻度越野XC,选择范围1.95-2.2;
0/100,定位林道越野及以上,选择范围-2.2-2.8,常见选择2.4。
越宽的胎在山地路面越平稳,但滚动阻力越大。
当然这还和齿纹有关,下面会讲到。
常见类型有开口胎(有内胎)、无内胎(真空胎),管胎则平时很少见。
开口胎即是需要安装内胎的轮胎,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轮胎。优点是便宜、安装方便,但重量上没优势,对于穿刺防护也不及真空胎。
无内胎(真空胎),高端自行车上普遍使用真空胎,需要放补胎液,相比开口胎更贵,其他基本优于开口胎。
管胎这里就不讲了,非竞技的用的不多。
因此这里看预算选择,新手朋友建议使用常见的开口胎,土豪可直接上真空胎。
仅针对开口胎,内胎的选购只要是正规大厂品牌,那主要关注两个要素,价格和重量。
更贵的内胎更轻,对有轻量化要去的朋友可以考虑,至于气密性其实都差不多的。
法嘴:常见使用在公路车,因为比较细长,更实用公路车的款轮框上(刀轮)。优点是气密性更强、调节气压方便。缺点,打气比美嘴多一个拧开气嘴旋钮的步骤(也不是天天打气,可忽略)。常见的打气筒都支持美嘴,但不一定支持法嘴。
美嘴:常见使用在山地车(其实法嘴也是山地车不错的选择),优点是大部分气筒都支持。
开口胎系统,气嘴是内胎一体的;
无内胎系统,气嘴是独立的。
非常关键的一点,你的使用场景决定了你应该选择什么胎纹,我简单列举下
铺装路面:光头胎、光头+排水纹
主要为了获得更低的滚阻,别拿这个越野。
混合路面:光头排水纹+边齿、小齿+边齿
兼顾铺装路面的小滚阻和偶尔轻度越野的选择。
XC轻度越野:中小齿
这个类型分类很多,主要是根据越野路面的类型选择,比如沙土、碎石干燥路面、岩石路面、泥泞路面等。这里最好选综合性强的,针对性太强的齿纹可能会某些场景下很糟糕。比如中小密齿的沙土碎石胎去跑泥泞路,绝对会沾满十斤八斤的泥土。
类型太多,我就大概贴几种。
林道越野/全地形/速降:大齿
这其实是几种类型,我归纳一起讲了。它们的共性就是越野强度都比较大,而且仅针对越野。
基本都是大颗粒齿纹的宽胎,是为了在山地获得更强的抓地力和稳定性。大齿更有利抓如路面和岩石中。
最后讲下胎压设定。合适的胎压设定对骑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功能性非常关键。
胎压的设定关联变量也比较多:轮胎气压范围、轮胎宽度、骑行人体重、骑行环境、骑乘风格。
轮胎胎压范围:每个轮胎侧边都标注有,最小和最大太胎压,但是!谨记!这不是让你往最大去打(我发现很多车友是这么干的),只是告诉你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轮胎宽度:越窄的轮胎需要越高的胎压,越宽则反之,原理这里暂不展开;
骑行人体重:很好理解,200斤的小朋友和120斤的小朋友胎压设定肯定不一样;
骑行环境:铺装路面可略高,减小滚阻。越野可略低,提升抓力;
骑乘风格:主要针对越野路面,有些朋友过弯墙、飞包都很激进,过低胎压容易翻胎,这里也很多知识点,不展开。
最后我给的建议是,买个有气压表的高压气筒(普通的打不了公路车),跑马路就打稍硬些,越野就稍软些,只要在轮胎胎压范围内,自己多尝试不同的气压找到自己觉得最舒服的。
附一张胎压表作为参考
先写到这,后面具体哪个地方有疑问再补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