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第二部分为译者的一些补充。原文地址:
1944年12月16日早上4点,第18国民掷弹兵师的士兵们离开掩体,向美军防线进发。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西线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著名的突出部战役,此刻拉开帷幕。期间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则成了美国人不挠抵抗的象征,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故事,一辆M8“灰狗”装甲车击毁“虎”式坦克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12月18日,也就是德军开始进攻后的两天。一辆“灰狗”正安静地“躺”在一个隐蔽的位置,监视着比利时小镇圣维特(St.Vith)东北的重要十字路口。这是辆第87骑兵侦察中队B小队的装甲车。
M8“灰狗”是一种7.9吨的美国装甲车。这种车体型娇小,装甲薄弱,仅有6.4mm-25.4mm的装甲,只能抵挡步枪的射击;所搭载的主炮也不过是37mmM6,此时已经沦为“敲门砖”。“灰狗”一般被用来执行侦察任务,避免正面交锋。
整个早上一切如常,没有任何动静。就在大约12点、日正中天时,一辆德军重型坦克突然出现在视线内,向美军防线逼近。这是一辆“虎”式坦克,可能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坦克之一。它的装甲厚达25mm-145mm,搭载一门56倍径的88mmKwK36坦克炮,攻防兼备,可以说是所有盟军士兵共同的噩梦。
在向北转向欣宁恩(Hünningen)之前,这辆“老虎”缓慢而坚定地向美军防线移动,路过了“灰狗”所在的位置。“虎”隆隆驶过后,“灰狗”立马从隐蔽的坑中跳出,加速冲向这只巨兽,试图追上它的屁股。美国人知道“灰狗”的牙不尖嘴不利,唯一的希望就是贴到足够近的距离,射击最为薄弱的后部装甲,才或许能让“老虎”挂点彩。但是就当美国猎犬展开追逐时,德国老虎发现了它。“虎”式坦克开始调转炮口,试图让自己的神威无敌88炮对准美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同时开始了赛跑,德国人尽力让自己的88炮摧毁美国人,美国人想要赶在被命中前追近德国人。“灰狗”抢先一步,先拔头筹,接近到了25码(23米)内,三声低吼过后,三发炮弹射进了“虎”式坦克的尾部。钢铁巨兽突然止步,战栗。它的体内传来沉闷的爆炸声,炮塔和发动机舱喷出火焰,像是巨兽发出最后的哀嚎后七窍流血而亡。
“虎”落平阳,“灰狗”欺之,真实世界中也有如此巧合的故事,着实令人惊叹。但是这真的担得起“真实”这个词吗?近些年来,这个故事在互联网上越发知名,特别是那些传播甚广的视频。比如兰斯·盖格在他的“史海发掘家:那些应该被记住的历史”[1]专门用了一期视频来介绍此事,博得了数十万的观看量。如同大卫击败歌利亚成为圣经经典一样,这场战斗成了二战中美式英雄主义的代表。它如何不是真的?但是,如果慢慢走近,仔细审视,就会发现看似完美无缺的故事下隐藏着无数的裂痕,就能意识到这个故事是如何的不应置信。
调查的第一步便是检查这一时期的美军文件。第一份文件的时间1944年12月18日[2],文件中简要地提到了这件事:“配属A小队的M-8击毁一辆虎式坦克”。这份文件与广为流传的故事有所不同——“灰狗”并非来自B小队,而是A小队。不仅单位不同,战斗发生的地点也南辕北辙。注意下面的地图。
这份文件对击毁坦克的型号也是模棱两可。这份文件仅仅提到了“虎”式坦克,却没有指明是哪种“虎”式坦克。德国有两种“虎”,分别是“虎1”和“虎2”。“虎2”,也被称为“虎王”、“皇家虎”、“孟加拉虎”、“虎B”,是重达69.8吨的庞然大物,浑身覆盖着25mm-180mm的重型装甲,装备一门71倍径的88mmKwK43火炮。“虎王”是二战中最强大的坦克之一。
由于E小队的文件缺乏进一步细节,我们无从得知这辆“虎”的具体型号。
除了E小队的这份扑朔迷离的文件,A小队的文件也令人感到疑惑。A小队同一天的文件中[3]并没有提及击毁虎王这件事。除此之外,第87骑兵侦察中队此时的指挥官文森特·劳伦斯·博伊兰中校编写的12月行动总结报告中也没有提及此事[4];1946年,博伊兰中校给第7装甲师前师长罗伯特·W·哈斯布洛克少将写了一封信,详细描述了第87骑兵侦察中队在圣维特附近的战斗,却也未提及击毁虎王。一般来说,这么件引人注目的大事,博伊兰中校或者是A小队肯定不会缄口不言,这实在是非常奇怪。E小队以及其他文件矛盾、混乱和含糊的叙述,让我们能够下温和的结论——12月18日E小队的汇报并不够真实。
除此之外,猎“虎”的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第38装甲步兵营的唐纳德·P·波耶尔少校在1947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第7装甲师的突出部之战:圣维特,1944年12月17日-23日——行动总结详报》[5],其中便提及了此事。这正是我们开头所讲的故事,也就是“原版”故事。据称A连的沃尔特·亨利·安斯蒂上尉向波耶尔少校报告,称他目击了“灰狗”伏“虎”一事。但安斯蒂上尉的故事缺乏文件证明。除此之外,仅仅两个星期后,也就是1945年1月2日,安斯蒂上尉在这片战场附近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没有提及此事[6]。这十分离奇。
下一个版本出自于美国陆军装甲兵学校1966年出版的书籍《比利时圣维特之战:1944年12月17日-23日——装甲部队防守的历史实例》[7]。这本书引用了安斯蒂上尉的说法,几乎和“原版”故事一模一样。但是几乎相同并不代表完全相同,本书与安斯蒂上尉的说法有一处关键的不同:这并不是一辆“虎1”,而是一辆“虎王”。这仿佛是渔夫在捕到大鱼之后,每吹一次牛捕到的鱼便大一圈。
这不仅颠覆了安斯蒂上尉的叙述,也暗示了E小队所记载的可能是就是“虎王”坦克。因此,现在有四种可能的版本:E小队的“虎1”版、E小队的“虎王”版、安斯蒂的“虎1”版和安斯蒂的“虎王”版。但是这四种版本并没有囊括全部可能状况。1945年1月8日,第87骑兵侦察中队D小队的亚瑟·A·欧斯隆少尉在采访中[8]提到在1944年12月18日“一辆装甲车在800码(732米)远的地方用它的37mm炮向德军坦克开火。两发炮弹打中了坦克的尾部,随后坦克乘员跳车逃生”。欧斯隆少尉所说的和之前的几个故事都很接近,都发生在圣维特附近,都是12月18日,都声称一辆美国装甲车通过射击后部击毁了一辆德军坦克。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并不一定是“灰狗”猎“虎”的另一个版本。我们可以不假思索的说这辆装甲车是M8“灰狗”,毕竟第87骑兵侦察中队就只有这一种装甲车,但是我们无法确定德军坦克到底是“虎1”还是“虎王”。这事甚至可能与前述的故事无关,因为不同之处实在是太多了:“灰狗”射击了两发而非三发;更加矛盾的是射击距离,“原版”故事认为射击发生在25码内,欧斯隆少尉却说射击距离达到了800码!
总的来说,这一大堆互相抵触的故事中可以总结出来一件事:著名的“灰狗”猎“虎”肯定发生在1944年12月18日,地点在圣维特附近,而“灰狗”装甲车则来自第87骑兵侦察中队。鉴于美方的报告极不连贯统一,有必要考察另一方的记载。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发动攻势时,他们有1,467辆坦克,其中有52辆“虎王”、14辆“虎1”。1944年12月18日是否有任何老虎被打掉?18号当天,没有一辆“虎1”损失,但有4辆“虎王”损失。3辆“虎王”属于党卫军第501重装甲营:105号“虎王”在比利时斯塔沃格(Stavelot)卡进一栋建筑后被丢弃,332号“虎王”在比利时Coo附近因机械故障被丢弃,003号“虎王”在比利时特鲁瓦蓬(TroisPonts)的农场附近被遗弃。最后一辆损失的“虎王”属于第506重装甲营,在卢森堡伦茨维勒(Lentzweiler)因敌军火力而损失,编号不明。[9]
[10]
这四辆“虎王”坦克中没有一辆在圣维特附近损失。根据照片,至少三辆既没有炮塔冒火、也没有车尾被穿。没有任何德国记录显示有“虎1”或者“虎王”在圣维特附近被击毁。
美方资料自相矛盾,加上德方资料完全可以反驳,我们可以下结论:1944年12月18日,圣维特附近没有“虎1”或者“虎王”被击毁。
M8“灰狗”的37mm炮能够击穿“虎1”的尾部装甲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理论上如此。1944年英国人的穿深表中,理想情况下,37mmM6火炮发射标准穿甲弹37mm风帽穿甲弹M51(37mmAPCM51),在航向角为0°时可以击穿呈9°放置的80mm装甲板。尽管十分勉强,但是还是能够击穿。
那么“虎王”呢?根据英国人的数据,在V50标准下,面对30°放置的轧压均质钢板(RHA),37mmAPCM51最大穿深为65mm。换句话说,50%的炮弹能够穿透这种厚度、质量和角度的装甲。但是“虎王”坦克的尾部装甲在材质为RHA、倾斜角度30°的同时,厚度达到了80mm,很明显37mmAPCM51无法穿透这样厚的装甲。这还没考虑到德国坦克装甲的制造过程只允许正误差,使得装甲板时常会比纸面厚2-5mm。
如果12月18日在圣维特被M8“灰狗”击毁的既不是“虎1”、也不是“虎王”,那会是什么?有两位可能的受害者。首先是四号坦克。这种坦克的开发始于1930年代,是德国最常见的装甲车辆之一,以超过8500辆的产量成为二战中德国产量最多的坦克。
根据第87骑兵侦察中队的两份战后采访、第87骑兵侦察中队1944年12月的行动总结报告和博伊兰中校1946年的信件,1944年12月18日,德军以步兵和坦克协同进攻了第87骑兵侦察中队(缺B小队)的阵地。这些坦克后来被确认为四号坦克,或者叫马克四型坦克[11]。
在进攻第87骑兵侦察中队时(缺B小队),四号坦克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虎1”坦克。
同样的方车体和炮塔,使得四号坦克和“虎1”的侧影十分相像。不仅如此,战争后期的四号坦克通常会配备裙甲,让它看起来更大,更像“虎1”。在世界大战中,士兵们长时间忍受着难以言表的压力,敌军坦克又常常会采取一些伪装措施,有时甚至天公不作美,再加上士兵们的知识水平,也难怪“虎”式坦克如此稀少,士兵们却总是报告自己碰到了“虎”式坦克。
我们已经知道,美军后来确认了攻击自己的是四号坦克。四号坦克和“虎1”坦克的相似性,或许能让我们搞清楚第87骑兵侦察中队D小队和E小队所记载的事件是怎么回事。而四号坦克的后部装甲仅厚20mm,角度也只有10°,M8的37mm炮穿透其尾部毫无压力。但是对于B小队的故事,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四号坦克并没有在攻击他们。这就要提到我们的第二位受害者了,三号突击炮。
根据美国陆军军官、历史学家休·M·科尔的描述[12]:
第294步兵团,也就是第294国民掷弹兵团,是第18国民掷弹兵师的一部分。1944年12月17日12点后,第18国民掷弹兵师得到了一个机动营的增援——这个机动营拥有三个排的突击炮、一个连的工兵和一些侦察兵。第18国民掷弹兵师将这些突击炮投入到了同一天对圣维特以东的尝试性进攻中。
或许在德军的进攻计划中,他们会像前一天一样使用三号突击炮尝试进攻美军防线。而就向第87骑兵侦察中队B小队据守的防线进发时,一辆M8“灰狗”装甲车将其击毁。事实上进攻B小队的单位,也就是第294国民掷弹兵团,不仅拥有三号突击炮,还确确实实用在了进攻当中:当天稍早的时候,他们利用三号突击炮攻击了B小队本来应该据守的地方。和四号坦克一样,三号突击炮的后部装甲也可以被“灰狗”轻易洞穿。如果击毁的确实是三号突击炮,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何B小队的晨报、博伊兰中校的信件和行动总结报告中均未提及此事。毕竟击毁一辆三号突击炮确实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
沃尔特·亨利·安斯蒂上尉,本事唯一的目击者,已经在2003年10月23日去世,享年90岁。他的去世将直接证据彻底带进了棺材。但是,通过旁敲侧击地收集信息,我们能够肯定地说,1944年12月18日,圣维特附近的第87骑兵侦察中队的“灰狗”没有降伏任何“虎”。当然,它们有可能击毁了四号坦克或者三号突击炮,但是由于缺乏新的证据,我们只能说“灰狗”的乘员们要么击毁了型号完全不同的坦克,要么高估了自己某些行动的效果。
译者并没有找到本文所称的St.Vith,the7thArmoredDivisionintheBattleoftheBulge,17-23December1944:ANarrativeAfterActionReport一书。根据本文文末的参考书籍,该书或许为:SeventhArmoredDivisionAssociation,(1947).TheSeventhArmoredDivisionintheBattleofSt.Vith.WashingtonD.C.
同时,原文并未给出晨间汇报与战时日志的具体名称及编号,望有能力的读者能够协助进行验证。
对于B小队为何与第87骑兵侦查中队的其他部队分开叙述,原文并未提及。实际情况是自12月17日12点后,B小队由第7装甲师B战斗群直接指挥,不受第87骑兵侦查中队的指挥。
文中所提到的地点位置如下。从这些地点的具体位置就可以看出为何圣维特附近并没有任何“虎1”或“虎王”被击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