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探讨的USB,实质上是一种传输标准,它涉及到USB的传输性能和效能的协议规范。这个标准的制定者名为USB-IF。然而,近年来,由于USB-IF组织在协议标准上的操作略显混乱,因此饱受诟病。
USB的发布及命名历程如下:
1. 起初,因为后续版本的传输速率是前者的两倍,USB 3.0被更名为USB 3.1 Gen 1,而USB 3.1则变为USB 3.1 Gen 2。
2. 到了2017年,随着USB 3.2的推出,USB-IF决定对所有现有版本进行重新命名。于是,原先的USB 3.0和USB 3.1被统一改称为USB 3.2,并通过添加Gen 1、Gen 2及Gen 2×2的后缀来区分不同的传输速率。尽管新的命名体系在理论上更为清晰,但在其普及之前,许多硬件设备仍沿用旧的命名方式,这导致消费者在选购时感到困惑。
截至目前,不同命名实指同一协议,就像一个人的多个名字,无论怎么称呼,本质都是同一人。下图展示了USB的理论传输速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另外,关于传输速率,需要了解的是,8Gbps等于1000MB/s,这是我们日常常见的表示方式。
近期,大家在选购U盘时,是否曾被USB 3.0、USB 3.1 Gen 1、USB 3.2 Gen 1等参数所困惑?以下是一些选购U盘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品牌方面,目前主流的是USB 3.1,金士顿、闪迪、爱国者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质量都有保障。
其次,检测工具方面,可以使用如ATTO Disk Benchmark、CrystalDiskMark等工具来检测U盘的性能。
再者,接口方面,type-c接口越来越成为主流,除非有特别需求,否则建议选择type-c接口。
作为一个有着十多年使用经验的程序员,我个人在选择U盘时,主要考虑的是传输速度、价格、发热情况以及防水性能。而U盘的最终命运,往往不是损坏,而是丢失。
对于有加密需求的,闪迪的U盘通常会自带加密软件,或者提供专门的加密U盘。另外,有一款值得一提的是,采用镁铝合金航空材料打造,具备防水、抗压、抗震能力的U盘,非常适合在恶劣环境下使用。
目前,我周边同事使用的U盘中,速度最快的两款是联想和金士顿的某款固态U盘。我个人则选择了金士顿的某款,用于在我的Mac上运行Win10口袋系统,非常方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