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分享会第90期
分享题目:我对DFC的理解!
分享时间:2020.07.08
分享人:钟元
图文编辑:小刚几
全文字数:4995字/阅读时间8分钟
去年6月初,LX给大家分享了
内容相当丰富,还记得那一次听的童鞋们都很激动,小编也连夜整理出了课程的内容,隔天就发表了文章,只为能够更早的让大家看到这次精彩的分享。而文章发出后反响真的非常热烈,因此紧接的一周又进行了一轮座谈会
,可以感受出大家对于DFC这一概念的关注。而我们的DFC实验室也在此时孕育而生。时隔一年,这次分享我们想通过案例告诉大家DFC降本设计的魅力是什么。
01什么是DFC
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DesignforCost,简称DFC或降本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准确定义产品规格,从产品成本的角度,选择最优的产品内部结构、零部件材料及其制造和装配工艺,设计产品满足产品功能、外观、可靠性、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等要求,并在整个产品开发阶段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包括设定目标成本和成本计算与核算等,从而到达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保障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和投资回报。
02四方面DFC方法总览
想要实现降本设计的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是必要的。分享人将降本设计的注意要点按照不同维度细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选择最合适的材料通常来说工程师会选择之前使用过的材料,但并不会考虑如果使用该材料,成本会是多少。当我们在做降本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现在市面上是否有更合适的新材料,这种新材料可能有着更好的性能和更低廉的价格;其次过去选择某种材料可能是因为当时这种材料有成本优势,但是根据现在的市场行情,这种材料的价格相较从前涨了很多,已经没有成本优势了,那么在这个时候也需要考虑能够更换为其他的材料。
2.选择最合适的制造工艺“为什么要用这个工艺,不能用那个,明明那个更便宜?”“没办法啊,产品就是这么设计的,只能用这个工艺”这样的对话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从这个对话中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产品设计与制造工艺的关联。类似于选择材料,工程师如果没有成本意识,不知道不同工艺所带来的成本差异,那么当设计冻结之后,在制造层面能够降本的空间就非常小了。另外当有新工艺面世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的追求新科技的感觉,这种时候可以邀请成本团队一同来评估新工艺的成本是多少,从而对其经济性进行一个判定。
3.选择最合适的紧固工艺紧固工艺看似小,实则大有学问。紧固工艺的优化,也会带来设计上的变化从而节约了成本。
4.装配件降本设计:在产品设计时,需要考虑将产品设计的更利于装配,从而来降低成本。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生产线上的一秒钟值钱吗?一秒钟虽短但并非毫无价值,尤其对于一些劳动力密集的产业,节约一秒钟所带来的的经济效益是很大的。
问:假设生产线总共约20个工人,那么这条生产线的1秒钟值多少钱?如果1年生产1千万台产品,请问如果把生产节拍时间从7秒钟缩短为6秒钟,节省1秒钟,能够节省多少钱?
答:假设生产线上每个工人的费率为30元/小时,这条生产线的1秒钟值:30÷3600÷90%*20=0.185元。(90%为设备综合稼动率,为简化计算,此处仅考虑工人费率,其实还需要考虑整条生产线的费率)
那么1年生产1千万台,节省1秒钟就可以节省:0.185*10,000,000=1,850,000元,即185万元。即使产量只有1百万台,那也有18.5万的节约了。同时由于节约了时间,产线的产能也提升了,可以做出更多的产品,这也是一种节约。
再更进一步思考,谁负责去节省这一秒?是产品设计工程师还是装配工程师?
个人认为产品设计工程师首先负主要的责任,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装配的方法,因此在设计产品时,产品设计工程师可以通过面向装配的产品设计(DFA)确保每一个装配工序的时间是最节省的。
塑胶件/冲压件/机加工件/压铸件等零件的降本设计
除了上述的比较通用的降本设计考量点,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每个都会有其特殊的需要考虑的部分。本次分享会通过塑胶件和冲压件来进行举例。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这些要点并非独立的,而是一环扣一环的。例如在选择材料时,不同的材料会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制造工艺,从而达到了材料和制造两方面同时的降本。
03DFC案例分享
1.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如上节所说,零部件材料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向前进化的。以飞机举例,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世界上第一架载人飞机,主体结构以木材为主,然而适合做飞机的好木材很难得,外加对于飞机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木布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由木质飞机过渡到全金属飞机是大势所趋。此时一种牢固、质轻、易得且价格合理的新材料出现了,也就是铝合金。但当人类跨入了超音速时代之后,飞机越来越快,在飞行过程中飞机蒙皮的温度也随着飞行速度的上升而快速上升,铝合金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于是出现了航空专用的既坚固又耐热的钛合金和不锈钢。然而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新一代航空材料—复合材料出现了。它相当于一种掺进加强纤维的“塑料”,比如将玻璃丝纤维掺和在环氧树脂内。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刚度高、质量轻的特点,并具有抗疲劳、减振、耐高温、可设计等一系列优点。例如波音747飞机结构重量的50%(体积的80%)就是复合材料。
飞机的例子好像有点不贴近生活,那让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汽车电动机悬挂架的例子。当材料由铝合金优化为塑料尼龙(含60%玻璃纤维)后,成本降低了40%以上,而重量减小74%,同时耐污染和抗化学性提高,材料本身还可以吸声和降振。
下图的灯具,将材料由金属优化为导热材料,不仅是材料成本上有节省,还减少了零件数量,使得装配变得更加简单,整体成本降低。当然啦,在换材料时对于性能的考量和相关测试还是需要的。
2.选择最合适的制造工艺
制造工艺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也是会向前进化的。例如下图的零件,一开始的制造工艺为钣金冲压,零件之间还需要焊接。而当将制造工艺改成熔模铸造之后,成本可以降低30%以上,且省了焊接的工序。
除了传统工艺,新工艺的产生也会带来制造上的降本。下图为座椅支架,过去的设计共有八个零件,需要使用钣金冲压加螺丝紧固,而当3D打印出来之后,8个零件可合并为1个零件,同时零件重量可以减轻40%,强度却可以增强20%。
如前文所说,制造工艺的变化有时候也需要依托于材料的变化。例如下图的水阀,将材料由铜合金变为了塑料,制造工艺就从压铸和机加工变成了注塑成型,不仅工艺更简单了,材料成本也更便宜了,整体成本降低了50%以上,并且零件重量也降低了70%。
3.选择最合适的紧固工艺紧固工艺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话题,需要综合材料和制造工艺来看。让我们以密封圈为例,观赏一下密封工艺的进化过程。
第一代的密封圈,就是把圈按在缝里,安装时间比较长且仍有泄露的可能。
第二代密封圈是现场发泡成型,通过点胶设备直接在壳体上发泡,形成密封条,相对上一代来说,粘结强度高,生产效率高,可靠性更好。
到了第三代,则是将注射成型和现场发泡结合成了一个制造单元,在注射完成之后立刻发泡,把两种工艺集成在了一起。通过这种技术,壳体从注射成型到发泡成型之间没有停顿,生产效率高;过程中仅用一台机械手,节省了设备投资;而在刚注射完的壳体马上发泡,由于壳体的温度还较高,有利于缩短泡沫硬化时间。
4.装配件的降本设计
让我们用胶带封箱器为例来说明装配件的降本设计。先来看一下前后对比,咋一看区别不是太大。
当我们将产品拆开,发现原始的设计竟然足足有31个零件,而优化后的设计只有8个零件。
毫无疑问,更少的零件数量意味着更短的装配过程。由于零件数量减少,组装工序由原来的38步减少到了11步。具体过程就不详细叙述了,但是通过降本设计,优化后的产品成本仅有原始成本的22%。
上面的例子可能会让大家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只有复杂的零件才能降本设计?并不是这样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怪的物件,也是可以挖掘出它的潜力的。例如下图的米袋把手,非常常见,是不是感觉已经没有进步空间了?
答案当然是不啦~可以发现当前的设计中,扣手虽然从外侧看起来两面都一样,实际是由两个零件组成的。这意味着需要有两套模具,或者是1+1的模具,同时由于两个零件很像,产线的防错也很重要,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在注塑成型时把模具弄错了,或者是在组装时领错了零件。而经过降本设计之后,将原来的两边的阴阳设计变成了单个零件的阴阳设计(阴阳设计是小编胡诌的说法,不专业轻拍)。
首先省了模具费;其次两个零件变为一个零件,对工程师来说工作量也降低了,比如减轻了三维图和二维图的设计工作,对应的零件测试和验证工作也少了;而零件种类的减少更利于库存管理和质量管控;同时没有了相似的零件,产线防错的需求也大大降低了。
塑胶件的降本设计
以数码相机外壳为例,通过减小塑胶件最大壁厚,从而缩短冷却时间,继而缩短了成型周期,降低了塑胶件加工成本。
模具为四穴,通过公式计算,知道将壁厚全部减少到1.5mm后可以缩短9秒冷却时间。童鞋们可以自己算一下,由于注塑时间,缩短单个零件可以省多少钱,想想就激动呢。
冲压件的降本设计
对于冲压件来说,有的时候仅仅是形状的简单优化,就可以节省25%的材料成本。下图的零件,两侧的凹凸处本来是一样宽的,这就导致了步距需要80,而当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更改,就使得步距缩短到了60,也因此节省了25%的材料。
04答疑解惑
1.DFC与普通的改善有什么区别,应该由哪个部门主导;只在研发设计阶段才可以做DFC吗?
DFC与普通改善的最大区别就是起始的时间点。DFC是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的,甚至可以提早到产品的构思和架构阶段,相对来说考虑的问题更多,能够改善的部分也更加的自由和灵活。而普通改善是在产品设计好之后才开始优化,由于产品设计已经确定了,因此在优化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限制,而当我们把改善这件事情提前到设计阶段来做,会发现收到的限制更少,实施改善更容易。另外改善带有一定随机性,多半是通过头脑风暴形成点子,结果比较随机;而DFC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通过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来寻找优化点。
DFC是需要应该由产品设计工程师来主导,但是要求工程师必须有很好的成本意识,知道一定的成本计算方法,也懂DFC。培养这样的人才不容易,但我们要坚持向工程师灌输成本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
2.DFC中提到的采用新材料或者是新工艺,由于是新的东西,势必会需要时间去进行一些验证之后才能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去,那么如何与项目进度、产品可靠性、质量等因素来进行平衡?
这是一个比较难但会经常面临的疑问。有一种做法是在传统的产品开发部门以外设立一个新的小部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前沿产品开发,专门做新材料或者新工艺的开发和验证,当他们将新事物吃透,并且验证通过后才开始推向整个研发部门,应用到新项目中。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位的综合考虑,例如降本的金额是多少,是否有足够的经济效益;技术上是否可行;如果技术可行,那么公司是否有能力实现这个技术。当然这需要公司配置一定的资源,同时要有一定程度的失败准备。
3.如何更好地推广DFC?例如如何让产品设计工程师拥有成本意识,以及如何向新人推广已有的DFC意识?
就像精益、VEVA一样,在最初没有人懂这些的时候,要么招有经验的人,要么借助外部团队来培训或者实施DFC,但最终目的是需要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实施DFC的过程中,通过多轮的报告,将DFC的点子金额化,从而让管理层知道DFC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由此从上往下推行DFC。而工程师则可以通过多轮的DFC培训和案例展示让在研发部门内逐渐形成DFC的氛围,让研发工程师逐渐具备DFC的意识,并在参与实施的过程中真正的将DFC用起来,掌握了方法和工具,最终将这些方法和工具和新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4.从企业自身考虑,如何培养建立一个标准的流程来保证DFC能够长期在企业存活?
DFC流程的建立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当公司面临着迫切的降本需求,如果这个时候DFC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管理层和公司上上下下就能够感受到DFC的重要性,从而接受、学习和应用DFC,也就是以实战来出成绩。当然管理层需要有一个可容忍的失败范围,而当的确产生了降本效益时,需要有对应的激励机制来保持员工的积极性。
《ABC成本分析》专栏推荐阅读成本文章:
全部评论 (0)